双十一不眠夜,杭州城的明争暗斗
近日,个推大数据中心发布了今年“双十一”数据报告,据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1月,拼多多的渗透率较2017年同比暴增278.5%,用户日均使用时长由2017年的11.6分钟上升至32.4分钟,增幅达178.4%,用户日均打开频次也达到8.8次,同比增长88.7%。在拼多多一直标榜的社交化电商的带动下,,用户活跃度相比其他电商平台要更好。 同时,报告显示,2018年已有44%的淘宝用户同时安装了拼多多,而在2017年,该比例仅为17.7%,拼多多正在迅速渗透着淘宝用户。 在用户来源上,2018年拼多多在三到五线城市用户来源占比达到了59%,淘宝则为53.3%略低于拼多多。现在拼多多的目标是抢占一二线城市用户,而淘宝也在下沉到农村用户,两者在未来必将迎来一场正面的较量。 社交电商异军突起的背后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社交电商频频被提起,融资等信息频繁出现在头条,甚至引来大量的质疑声。其实,“社交电商”这个词,包括“社交+电商”的模式并不新鲜,微商的滥用引得臭名昭著,拼多多等平台的崛起又逐渐被认可,甚至阿里、京东、苏宁、唯品会等电商平台也开始在关注以及探索社交电商的模式。 今年“双十一”,苏宁易购公布全渠道销售订单量同比增长132%,尤其强调苏宁拼购“双十一”期间订单数突破8000万单。 唯品会“双十一”订单量破千万,其中小程序订单量超55万。2017年以来,唯品会发力社交电商,由货架思维转变为裂变思维,新用户增长迅猛。 为什么新兴电商和传统电商都在尝试“社交+电商”的模式? 电商的本质是交易,社交的本质是信任。过去传统电商做的基本上是流量生意,靠刷流量和曝光量来获得增长。但是,现在信息的碎片化让用户注意力分散,随着线上成本的增加,流量红利在日渐消失。 相比较用流量换来注意力的尴尬,建立在社交关系的信任更容易达成交易。不管是亲戚关系、朋友关系、熟人关系、陌生人关系,还是影响力关系,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信任基础,而这种信任的交易成本又相对要低,所以更容易被接收,用来做新的增量和转化。 那么,社交电商们做对了什么? 选择精准的目标用户 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的用户基本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中高消费人群,而他们现在也面临着增长乏力。这些传统电商的增长途径,要么是拓展新的领域寻找新的增长可能,要么是依附流量巨头期望带来转化。 而在三到五线城市甚至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者,他们的需求长期并未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消费能力在不断增强,而且圈层社交关系浓厚。拼多多们正是看到了这些未被满足的人群,主动消费下沉,针对他们做了更适合这类人群的运营和营销策略。 社交游戏带来活跃 不管是拼多多的多多果园打卡种树、拼团抢购、砍价免费拿,还是社区拼团,都是在用游戏的方式刺激消费,利用的就是社交关系和人群心理。而像蘑菇街等主打网红直播的方式来带货,更是体现了社交关系带来的优势,因为影响力可以决定吸引力,吸引力决定了购买力。 社交电商通常又会用到分级销售和裂变玩法,鼓励在分享中获取价值,充分利用社交关系,就会带来更多的转化和增长。 从产品角度来看,电商游戏化带来的是新的用户体验,不仅能为用户带来参与感和活跃度,同时也能带来收益。 低价诱惑难以阻挡 首先低价并不意味着劣质。拿贝店来说,对外宣称贝店线上90%的商品都实现以全网最低价格在出售。贝店采取的是“自营+品牌直供”的模式,这样在让利和补贴上会多一些,也是最开始抢占市场的手段,同时也是在迎合目标人群的消费心理。包括云集微店也在强调全网最低价,不可避免会引来消费者的比价以及平台间的正面竞争。 拼多多最开始也是走的低价产品的模式,迅速争取到一大批用户,虽然现在被贴上了假货、山寨货的标签。 同样的商品,最低的价格,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是充满诱惑的。 社交电商,其实是重塑了买家和卖家的关系,让买家也可以是卖家或者是帮卖者,更多突出了个体的商业价值。社交电商的野蛮生长已成不可阻挡之势,也不可避免要面对假货泛滥,甚至是消费规则的混乱以及社会信任的缺失。 在阿里营造的“双十一”购物狂欢和亮眼的数字下,另一股暗流在涌动。 这股暗流并没有那么声势浩大,却有愈演愈烈之势,正在汇集成大川,奔向江海。 有容乃大,对于杭州这座电商之都来说,也将会不断上演巨头和新兴搅局者、友商之间的竞争和同城激战。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