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https://www.051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编程要点 > 资讯 > 正文

深度 | 互联网是如何像猎物一样捕获我们的?

发布时间:2018-11-24 08:19:45 所属栏目:资讯 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号“译指禅”((yizh
导读:副标题#e# 原标题:深度 | 互联网是如何像猎物一样捕获我们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号“译指禅”((yizhichan007)),译者:方块,译者微信号:berney-;原文来源于《The Guardian(卫报)》 Justin Rosenstein调整了他笔记本的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原标题:深度 | 互联网是如何像猎物一样捕获我们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号“译指禅”((yizhichan007)),译者:方块,译者微信号:berney-;原文来源于《The Guardian(卫报)》

Justin Rosenstein调整了他笔记本的操作系统,不仅用来屏蔽Reddit,还让自己远离他视之为海洛因一般的Snapchat,同时限制他自己使用Facebook。但即使是这样依然不够。

在八月份,这位34岁的科技管理人员采取了更极端的手段限制自己使用社交媒体和其他有吸引力的科技产品。

Rosenstein买了个新iPhone并且让他的助手设置家长控制模式来阻止他下载应用程序。

他非常清楚地知道Facebook里“喜欢”(Like)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被他称之为有着无底洞般魅力的“虚假快乐的美妙提示音”。不过Rosenstein也有理由知道这一点,因为就是曾作为Facebook工程技术人员的他,创造出了“喜欢”按键。

十年前他曾经熬夜编写出后来被大众称赞的按钮的原型,现如今,Rosenstein加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硅谷小众团体,这个团体抱怨着所谓“注意力经济”的发展,即互联网围绕着广告经济的需求而改变。

这些反抗者极少是公司总经理或者公司创始人,这些人不愿脱离“他们的公司正在将世界变得更美好”的诅咒。相反的,反抗者则想将公司降低一两个级别。

像Rosenstein一样,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产品经理们在多年前参与铸造了这个数字化的世界,而如今他们都在尝试逃离这个世界。“这是很正常的,”Rosenstein说,“人们大都怀着最好的目的去创造发展,但这对于他们而言也意味着无法预知的,消极的结果。”

Rosenstein过去在Google工作的一段时间内协助创造了Gchat,现在他在旧金山领导着一家提高办公效率的公司,这家公司主要关注心理作用对于特定人群的影响。

研究显示,这些人每天会触摸、拍打或者点击他们的手机2617次。

随着担忧增长的还有沉迷其中的用户,科技促进了所谓“持续性局部关注”,极大地限制了人们集中精神的能力同时还可能降低智商。最近有研究显示,手机仅仅是出现都能损害认识能力,即便手机是关机状态也是如此。“所有人都无法集中注意力”,Rosenstein 说,“毫无例外。”

人们大都怀着最好的目的去创造发展,但这对于他们而言也意味着无法预知的,消极的结果。

但是相较于对政治体系的影响,这些担心都是小事。Rosenstein的一些同行相信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以兴趣为基础的市场主导着政治体系。

他们认为,像英国退出欧盟和川普的晋升等政治问题与沉迷社交媒体之间,网络势力完全颠覆了政治体系。与此同时,这种势力甚至能修饰民主党,类似这样的事虽未经查证但也司空见惯了。

在2007年,Rosenstein所在的Facebook的工作小组决定创造一种最简便的操作方式:只需单击就能通过平台“传送一点积极的能量”。Rosenstein认为Facebook的“喜欢”的特点是“非常”成功的。

在人们享受那种短时间内给予和收获认可的快乐时,这种约定便普遍地被接受了。与此同时Facebook能够收集到用户偏好的有效信息,并可以将它们卖给广告商。

这个想法很快就被多方借鉴,像Twitter曾经用星形表示“最喜爱”(favourites),现在采用了心形表示“喜欢”,还有Instagram以及其他不计其数的应用软件和网站也借鉴了它。

Rosenstein的同事Leah Pearlman在2009年通过blogpost公开了这个特征。现如今他是Facebook的产品经理,他所在的团队创造了“喜欢”按钮。现在35岁的插画师Pearlman通过e-mail声称她并不满意Facebook的“喜欢”和其他吸引人的反馈循环。

她安装了一款网络浏览器插件来去除Facebook新的回馈信息,同时雇了个社交媒体管理者去打理她的Facebook,这样她就无需亲自出马了。

“我们这类人谈论这些事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们可能是记得过去生活样貌的最后一代人了。”Rosenstein说。不知道这点是否有关联,Rosenstein,Pearlman和大多数的科技人员都在三十多岁时质疑当今的注意力经济,他们都是记得使用挂式电话世界的最后一代人。

很显然,大多数更年轻的技术人员都在切断和自己产品的联系,他们还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禁止使用iPhones, iPads甚至笔记本电脑的硅谷精英学校。

看来他们年轻的时候常听Biggie Smalls在他的歌中讲述想努力戒掉可卡因带来的麻烦,告诫人们永远不要过度沉溺于自己的情绪中。

今年八月的一个早晨,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程序员,科技企业家前往旧金山港湾中心参加会议。在会议组织者Nir Eyal管理的一堂课上,他们每人支付高达1700美元来学习如何让人们养成使用他们产品的习惯。

39岁的Eyal是《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的作者。他耗时多年咨询科技公司,还将自己仔细观察硅谷巨头运作所得的技巧教授他人。

“我们享受科技如果严格来说不算是一种瘾,也已经成了一种本能冲动。”Eyal写道。“这种冲动刺激你去查看消息提醒,推动你花几分钟去逛YouTube, Facebook, 或者Twitter,结果到头来你发现自己一个多小时后还在刷网站。”这些并不令人意外,他写道。这都是“设计师的目的。”

他解释说,一些微妙的心理陷阱能够让人们养成习惯。例如让人们的收获多样化使之造成一种“渴望”的心理,或者利用消极情绪作为“触发点”。

“无聊,寂寞,沮丧,困惑和不确定的情绪通常能够引发微小的痛苦或者烦躁,同时几乎能立刻促进下意识的行为来平息自己消极的感觉,”Eyal写道。

在2017年的习惯峰会上,参会者可能会对Eyal感到惊讶。当时Eyal走到台上并宣布今年的演讲主题就是关于“稍有变化的东西。”

他想表达关于科技控制逐渐加深的担心,他认为科技控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害或者说不道德的了。他劝告观众要注意不要沉迷那些有说服力的设计,提防自己不要产生强迫症。

但他也会维护那些他让我们防范的科技,并对那些把对科技上瘾视为洪水猛兽的人表示不屑。

“现在我们并不是要把Facebook和Instagram看作毒品,”他边说边点开了下一页,上面是高糖分的烘焙食物,“就像我们不能责怪烘焙师做出了这么美味的点心,我们不应该指责科技制造者制造了大家都乐意使用的优秀产品。”他说。“当然这也是科技公司将会做的事。实话实说:我们还能希望他们怎么做呢?”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