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巨头进入"打群架"阶段,谁会城门失火?
从战略角度来看,子品牌还可以担任一个试水的角色。以华为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华为的新技术都是率先在荣耀的产品上进行市场验证,根据市场反馈最终再应用到华为品牌上,包括此前的GPU turbo。当然,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一个技术只有被应用到更多产品中,研发效率才会更高,同时均摊下来的研发成本才会更低。 同根同源的特性也让这些多品牌战略的企业能够在共享同一底层资源(如研发和供应链)的同时,用不同的品牌策略去覆盖不同的细分市场。一项技术,多个品牌共享,无疑会事半功倍。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也降低了单一品牌作战的风险。 最终,依靠这种战术,具备相当实力的手机企业得以加大其产品在不同价格区间,以及年龄、性别、爱好等用户要素上的覆盖范围。同时,还能大幅提升其各品牌之间的共振和成功几率。虽然不同的子品牌主攻各自的细分市场,但不管哪个子品牌获得成功,最终获利的都是母体。 抱团成势,赢得供应链的“芳心” 很多业内人士都认可这句话,做手机很难,而最大的难点就在供应链上。 供应链是当下智能手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此前很多业内案例都说明,那些倒下或者险些摔倒的手机企业,就是卡在供应链上。典型的例子有金立、乐视、包括2016年时的小米。所以,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也是衡量一个手机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最近,因为跟媒体撕X站上舆论风口的罗永浩,就曾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表示,“手机厂商们都是供应链整合商”。 这句话,对于那些小众品牌或许是正确的。但是对于那些走在市场前列的头部企业而言,并不尽然。手机巨头们往往是在引导、左右着产业链和市场走向,这一点从最近苹果手机对上游供应链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以及各大品牌为即将到来的5G和折叠屏所做的技术储备,就能略窥一二。 很显然,目前供应链的技术更新迭代已经跟不上厂商和市场的需求,那些想要走的更快的企业,往往需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荣耀总裁赵明在11月1日举行的Magic2新品发布会后就指出:“技术走到今天,我们都说要突破无人区,而你会发现你已经是走在最前面的了。你不是一个供应链的整合商,你要去开发出很多行业现在还没有的技术,未来的竞争真的是一个科技实力的交融,科技创新的竞争。” 自身研发实力和市场规模的增强,也是直接增加企业话语权的方法。实际上,整个市场的资源正越来越主动向头部企业靠拢,供应链共识如此。得益于自身庞大的市场规模,头部企业可以获得更多供应链厂商的支持,而这种加持产生的叠加效应,继而又会进一步增加他们对供应链的把控及话语权。 以前企业弱势时是追着供应商跑,而如今供应商是追着这些巨头跑。上个月OPPO曾因为纠纷“拉黑”过屏下指纹供应商汇顶科技,此举一时间引发了行业瞩目。被拉黑之后,汇顶科技进行了各方面斡旋,并通过官方渠道致歉,最终重新获得了OPPO方面的认可。由此可见,头部企业和供应链之间的关系只是由强弱来决定。 而对于那些小众品牌,希望独立发展却被供应商“忽视“甚至是“欺负”。更多的时候,是它们在追着供应商跑,只能看供应商能提供给他们什么,而不是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很多供应链的新技术,只会率先应用那些头部企业的原因。 手机巨头的多品牌效应,除了可以对供应链提升自身话语权,还存在着议价能力以及未来市场竞争力的问题。更大的规模,意味着头部企业对供应商渠道的议价能力更强,制造成本就更低。同样一款零部件,10万的订货价和100万的订货价肯定不一样,而这种优势最终会直接反映在市场的产品零售价上。 对于供应链相关话题,孙燕飚对懂懂笔记表示:“有了头部企业的加持之后,供应链对于这些小众品牌也会多一分信任。供应链是很诚实的,最看重的就是量,谁的采购量大,谁的话语权就强。” 的确,小品牌单打独斗势必会举步维艰。一加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能够在今天取得良好的成绩,一加自然要感谢OPPO的鼎力支持。在供应链方面,一加自身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是非常弱的,这也意味着极高的生产成本。而通过OPPO这个采购量上亿的“大哥”来背书,同时获得其在生产线方面的支持(此前一加曾曝光其采用OPPO工厂的生产线),很大程度上都降低了一加在供应链和生产方面的压力。 供应链话语权弱,市场规模小、用户认可度低等等一系列难题,正是未来全球手机市场冰封期可能“杀死”小众品牌的主要原因。话题说到这里,倒是不由得替美图感到了一丝庆幸。 难以抱团的小众品牌有什么机会? 头部企业们夺路突围、抱团作战的背后,是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持续下滑和前景不明。 根据Counterpoint公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手机出货量数据显示,虽然在各大品牌新品频发的刺激下,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环比上涨6%,但同比仍下降了13%。同时,这也是国内智能手机市场连续第四个季度出现同比下降;在全球市场方面,IDC公布的全球智能手机第三季度总出货量为3.552亿台,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0%,而这也是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第六个季度出现同比下滑。 在这样的情势下,头部品牌多品牌策略无疑会进一步挤压小众品牌的生存空间,而且类似小米“收编”美图手机那样的例子也不会太多。孙永杰对此表示:“小米收下美图的主要原因,就是看重美图自身的高度差异化和其背后所拥有的特殊用户群体。但是对于诸如锤子、360这样不具备明显差异化,且和很多大厂商存在市场高度重合的小众品牌,收购的意义和必要性就非常低,因为收购之后收购方不会有特别明显的业绩提升。” 现在来看,无论是收购还是自建全新的子品牌,头部手机品牌的势力将会延展到更多以前不曾触及的领域,留给小众品牌们的市场和空间也会越来越少。 如今,美图已经上岸。而锤子、360、金立、魅族、酷派、糖果、乐视等等依然在苦苦挣扎,或许对于其中的部分品牌而言,被行业巨头收购是最理想的结果,这里面包括那些涉足手机市场的家电业巨头。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