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的微软市值重回全球第一,所有“产业互联网”公司都得向它学习
在微软重要产品Office方面,为应对谷歌办公软件的挑战,微软在鲍尔默时期的2011年推出了Office 365,从软件授权模式改为订阅模式,用户按年或月付费。萨提亚纳德拉时期的office业务开始响应“移动为先、云为先”的转型战略,微软开始更开放的深入参与移动市场,比如推动Office跨设备应用开发,让用户在云上协作,让其更完美的运行在iOS等平台上,让iPhone成为“iPhone Pro”。 到了2017年中,Office 365的订阅收入已超过软件销售收入。 2018年三月底,萨提亚纳德拉发布公开邮件继续深化云计算业务改革——微软内部架构将会调整为三大事业部:体验及设备、云计算及人工智能平台、人工智能及研究。 微软所有的商业智能和云计算企业级服务将装入云计算及AI平台事业部,被单列成一大事业部。 其中,Windows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事业部存在,Windows、Office、Surface、Xbox等核心业务并入体验及设备事业部,微软的Office业务的重心也将从桌面的软件转向了依赖云端的Office 365。由华人沈向洋领导的AI及研究部门则负责微软人工智能等前沿基础技术的研究,加速技术研究的商业化进程。 2008年开始秘密研发云平台 现在微软是怎样做生意的? 对于个人用户来说,最开始接触微软,很可能是一张光盘;而对于企业用户来说,微软就不仅仅是一个操作系统了。《中国经营报》的一篇报道提到,企业成为微软的客户会签订一个协议,微软会为这份协议中的部分软件提供折扣,比如Windows的授权费、SQL Server数据库的授权费或者Office的费用,进而刺激企业用上Windows以后,购买更多微软件和服务,比如早期的Word、Excel、PowerPoint,以及现在的云端办公套件Office 365、Azure云服务等等。 这要从2014年7月份萨提亚纳德拉的一封内部信开始。在内部信中,他强调——微软的愿景不再是“让每一个家庭、每一张办公桌上都有一台个人电脑”,变成了“予力全球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成就不凡”。 亚马逊在2006年上线了AWS公有云服务,微软比亚马逊晚两年——从2008年起秘密研发云平台。两年后,微软在2010年2月正式推出“Windows Azure”云服务。 百度文库《为何需要云计算》一文中提到,IT服务已经成为任何商业运作的必备设施。云计算就是要将IT服务变得像用电一样简单。企业不需要担心电力来自哪家发电站、电线如何布设。同理,在云计算的Windows Azure帮助下,企业不再费心管理每台服务器用什么处理器、装什么操作系统或者数据库。 云计算提供商集中管理软件和硬件。使用者能够在任何地方随时调用资源,用完以后及时释放以供再分配,从而避免资源浪费,降低了IT运作成本。企业得以将有限的资源和人力用于拓展业务、提升核心竞争力。 可以这样理解——比如人们以前将服务器建立在自己公司,需要铺电线、购买硬件安装软件,现在人们只需要向云计算公司付费,一切由云计算公司搞定。它不光可以部署你的系统,还可以加速你的软件应用。成为这家云计算公司的客户后,它还可以为你提供增值服务。 在2014年,纳德拉执掌微软仅一个月后,萨提亚纳德拉的“移动为先,云为先”战略就辐射到了“Windows Azure”云服务。当年3月,微软宣布将“Windows Azure”更名为“Microsoft Azure”,此举意在修正其市场方向,而修正名称的意义也是为了要让外界不再认为Azure只能跑Windows操作系统,它可以为各行各业的企业提供助力。微软的重心已经开始更多地向商用和企业业务倾斜,更确切地说,是向云业务倾斜。 在2014年7月10日的全员信中,萨提亚纳德拉提出“我们必须理解并拥抱只有微软才能带给世界的东西,微软是‘移动为先,云为先’世界里提供生产力和平台的专家,我们将重塑生产力,予力全球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成就不凡”。 这意味着微软今后更注重的是“予力全球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提供企业级的“生产力”服务,微软将在各行各业提出助力,微软将更注重智能云和智能端。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的报告显示,在2016年公有云市场,微软已超过Google,成为仅次于亚马逊的第二大公有云服务提供商。而截止2018年三季度,亚马逊AWS占全球公有云市场32%的市场份额;微软以17%排名第二;Google以8%排名第三。 时至今日,微软已经完成了从一家产品授权公司向一家云服务优先的企业转型。微软最新一季度的财报显示,微软营收291亿美元,同比增长19%;净利润88亿美元,同比增长34%。萨提亚纳德拉主推的智能云成为增长最快的大业务板块,营收同比上升24%,Windows业务在微软总体营收当中的比重已经降到9%以下,其中Azure云服务增速达76%。 “产业互联网”样本 2018年,腾讯高调提出“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喊出口号——10月,腾讯宣布架构调整,新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宣告成立,它整合了腾讯云、互联网+、智慧零售、教育、医疗、安全、LBS等行业解决方案。马化腾发表的公开信中特别提到:“移动互联网的主战场,正在从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向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方向发展”,“没有产业互联网支撑的消费互联网,只会是空中楼阁”。 转型成功的微软虽然没有发明“产业互联网”,但“产业互联网”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概念。 2015年3月,时任阿里云总裁的胡晓明在博鳌亚洲论坛提出:“阿里巴巴很早就判断产业互联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云计算等新技术会给各个产业带来巨大的提升机会,并将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爆发点,已为之进行了六年的技术部署。” 阿里云的云计算最初其实是建立在自身需求之上——2009年,阿里云写下了飞天系统的第一行代码。同年11月11日,淘宝商城宣布启动一个叫做双11的促销活动。过去几年,阿里云提供分布式计算,提出“产业互联网”的计算技术都是在支撑数以亿级的计算需求。 在腾讯云的官网,腾讯提到腾讯云的孵化是建立1999年-2010年间QQ、QQ空间等产品的高速发展上。 相比起来,微软2010年上线服务,在2014年萨提亚纳德拉开始确立“Microsoft Azure”新市场方向。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