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https://www.051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编程要点 > 资讯 > 正文

36氪新风向 | “达芬奇”创年收 31 亿美元神话,背后的医疗机器人是一门好生意吗?

发布时间:2018-12-10 20:24:27 所属栏目:资讯 来源:36氪
导读:副标题#e# 原标题:36氪新风向 | “达芬奇”创年收 31 亿美元神话,背后的医疗机器人是一门好生意吗? 作者:梦想家菜菜、顿雨婷 用机器人替代医护人员,已不是神话,国产医疗机器人开始频繁刷起“存在感”。 外科手术中,天智航的“天玑”第三代机器人能辅

事实上,Puma560并不是医用的机器人,它其实是一台关节式的臂式工业机器人。这是工业机器人的一次“跨界”。后来,Puma560的公司为了安全考虑,有段时间曾禁止使用该机器人做手术。但是手术医生对机器人的强烈需求,从中可见一斑。

这个时间点,正是第一代工业机器人出现20余年、技术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第二代工业机器人(自适应机器人)技术出现的时间点。正是因为机器人在工业界进入了爆发期,因此被引入了医疗行业。

1997年,一种可由手术医师声控的“扶镜”机械手AESOP在美国被研发出来,成为第一个被FDA批准的清创手术机器人;1999年,美国Intuitive Surgical公司研制出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开启了“达芬奇”在外科手术机器人市场中的“称霸”之路。

我们把眼光放到国内,2006年“达芬奇”第一次进入中国后,长期高价垄断着中国的手术机器人市场。直到近几年,国内的技术也开始快速发展,国内创业者的探索才取得突破性进展,多个国产机器人从研发到试验,再获得CFDA认证,譬如华志微创、柏惠维康Remebot等。

  • 康复机器人

    手术机器人出现后的第三年,康复机器人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它的源起,也来自于上面提到的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爆发。康复机器人应用的更多的是第二代机器人技术(自适应机器人),这项技术正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面市的,该技术出现不久就被应用在医疗康复上。

    康复机器人的功能是让行动障碍者重新“站”起来,它主要服务于残疾人士、中风病患者和因运动受伤的人士,康复治疗是他们的刚需。

    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康复机器人,是瑞士Hocoma在1999年推出的。随后,以色列ReWalk在2001年也推出了康复机器人。这两个先行者之后,越来越多的康复技术开始进入这个赛道。

    国内的康复机器人也发展得不错,有百花齐放的景象,出现了好几家技术领先的公司,明星项目有哈工大机器人、璟和机器人、睿瀚医疗等等。

    • 辅助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

      最晚出现的应该是辅助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究其原因,这两类机器人更依赖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且满足的更多是改善型需求,因此出现得较晚。

      辅助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这两个赛道仍处于早期阶段,目前已经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用在各种可能的医疗场景里,我们相信未来还会出现更多全新的形态。

      辅助机器人常见的有辅助医护人员的静脉药物配药机器人;以及病人出院后的“机器护士”护理机器人,帮助监控病人出院后的身体状况;防治老年痴呆症的治疗机器人,则能跟患者互动沟通,让患者回忆以往的趣事、人生和一些让他感到内疚的事,通过这些回忆训练来进行心理干预。

      服务机器人包括了运输机器人、消毒机器人等等,运输机器人主要给医院提供物流服务,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医院物流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国内传出了不少运输机器人落地的声音:上海市儿童医院在今年7月宣布引入运输机器人;诺亚医院宣布与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合作建立关于医院物流机器人的研发中心。

      目前辅助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同质化程度小,行业格局远未成型。其在国内市场占比仅17%,后来者进入机会大。

      总结一下,由于技术、需求、政策等多种维度的原因,医疗机器人的发展顺序,基本是按“从手术机器人—到康复机器人—再到辅助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顺序走的。

      医疗机器人兴起的背后:政策、需求、技术三重叠加

      就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大部分新事物的诞生都取决于需求的迫切性和技术的可及性,医疗机器人也不例外。医疗资源供给端和患者需求端的严重不平衡,使得市场需求非常强烈。

      相应地,医疗机器人会成为未来医疗的“标配”几乎成为业内的共识。36氪近期接触到的多名投资人都表示,“医疗机器人代替人工或传统器械就好像早年汽车取代自行车一样,未来会变得随处可见。”

      其实,早在1985 年,PUMA 260便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机器人”。研究人员借助它完成了机器人辅助定位的神经外科活检手术,标志着医疗机器人发展的开端。不过,中国也是到了近些年才有大量创业公司入局,处在一起“把蛋糕做大”的初级阶段。

      那出现了三十多年的医疗机器人,为何会在近几年在中国迎来快速发展,有哪些行业变量?

      首先,不少国家层面的政策都提出重点支持医疗机器人,将其作为我国工业4.0战略的重要环节;而分级诊疗的推进和基层医生的巨大缺口也成为了机器人研发的强劲动力。

      另外,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和疾病谱的演变,肿瘤等相关外科手术量或康复需求也会进一步提升。根据卫计委的数据,目前超过60岁的人口已有两亿多,预计2050 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35%,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而老年人群体又是疾病高发人群,慢性病患病率和住院率都远高于其他人群。医疗机器人很好地提供精准手术服务,缩短老年人术后康复时间,可以较好的满足需求。

      从技术来看,以往国内往往是花高价使用进口机器人,市场被国外垄断。而近年来,国内各知名高研院所及企业加大研究,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逐渐成熟,包括人工智能,语音交互、计算机视觉和认知计算等,让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各项运用变成了可能,各类公司纷纷涌现。

      从支付端看,在医保覆盖范围及保险比例不断提高,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之路已经成为了趋势, 国家卫生部近期也已经颁布标准,其中也明确的要求三级康复医院必须配备等利好政策的不断催化。

      从资金来源看,过去国产医疗机器人的研发主要得益于国家科技项目的支持,近几年开始有了资本的介入,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之一。

      36氪新风向 | “达芬奇”创年收 31 亿美元神话,背后的医疗机器人是一门好生意吗?

      数据综合自鲸准、动脉网和网络公开信息

      国产医疗机器人距离“落地”,还有哪些难关?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