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8:咖啡品牌大混战
然而,自2009年起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麦咖啡始终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在麦当劳体系内的定位也只是增添门店的高级感,拉开与同行之间的消费印象。由于麦当劳坚持要把麦咖啡做成一个独立的子品牌,在实际业务的拓展上似乎颇为艰难。但拥有麦当劳的品牌背书,起点确实已经比其他品牌高了不少。 从发展路径来看,麦咖啡与湃客咖啡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从麦当劳门店和全家便利店内逐渐成长起来。 再细究之下,成立六十多年以后,已经使得麦当劳的身上贴满了“可乐 & 汉堡”的快餐标签,这难免让麦咖啡面临尴尬的境地:一方面,麦当劳的大量门店可以帮助麦咖啡轻易地进行推广,另一方面,选择去麦当劳购买咖啡的消费者又少之又少。 从配送方式来看,麦咖啡使用自有物流“麦乐送”,虽然可以保证服务品质与配送时效,但是每单9元的配送费,已经足以吓跑部分对于价格较为敏感的消费者,而这同样也是星巴克“专星送”所遇到的问题。 首杯免费策略的确吸引了一大波用户,但被薅完羊毛之后,麦咖啡又何去何从? 从2018到2019,咖啡战事未完待续 综上,2018年,星巴克、瑞幸、连咖啡、湃客、麦咖啡,虽然一场大战看起来一触即发,但各自的发展战略相差甚大。虽然大家都在专心做着自己的事,但同时又不得不看着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 老牌豪强星巴克遇上了新秀瑞幸和连咖啡后决定走联盟路线,并抱到了阿里这棵大树;钱多底气足的瑞幸则死死盯住星巴克,烧钱的速度和风头一时无两;连咖啡埋头苦研新零售和产品升级,借力小程序不断获得社交新裂变;湃客咖啡想要脱离全家便利店的光环,找寻独立发展之路;麦咖啡则积极寻求自我定位转型。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咖啡玩家之外,回头再看今年的咖啡市场,还有一些声量不大的消息足够引起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