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https://www.051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编程要点 > 资讯 > 正文

《生命3.0》:AI迟早爆炸,躺着吃红利的人类何必害怕?

发布时间:2018-12-22 21:48:38 所属栏目:资讯 来源:36氪
导读:副标题#e# 原标题:《生命3.0》:AI迟早爆炸,躺着吃红利的人类何必害怕? 36氪专门为读书设立了【36氪领读】栏目,筛选一些值得读的书,并提供一些书摘。希望你手边有一本称心的书,让读书这场运动继续下去。 今天的文稿来自36氪音频节目《十分好读》,十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原标题:《生命3.0》:AI迟早爆炸,躺着吃红利的人类何必害怕?

36氪专门为读书设立了【36氪领读】栏目,筛选一些值得读的书,并提供一些书摘。希望你手边有一本称心的书,让读书这场运动继续下去。

今天的文稿来自36氪音频节目《十分好读》,十分钟精准拆解,带你读懂一本好书。这次要推荐的这本书,是来自湛卢文化工作室的《生命3.0》,作者是迈克斯·泰格马克。

2015年对于马斯克来说,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在这一年里,他不仅成为了人人称道的商业领袖,还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其中一个投资项目,就是一家创立了仅仅一年的组织——未来生命研究所,,这家研究所的创始人,就是今天我们要推荐的这本书——《生命3.0》的作者,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终身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

作为一个对人工智能安全性深有研究的专家,他创办这家机构的目的,是保证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的未来是有益的,在帮助人工智能的研究者站在生命的2.0阶段,展望3.0带来的锦绣前程的同时,随时关注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危险。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为大家引入一些新的概念,比如什么是生命1.0,2.0和3.0,简单说的话,生命就像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的app一样,app为了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要及时迭代,生命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也要不断的迭代。

这本书里提到的生命1.0版本,指的是硬件和软件都是进化来的生命,比如说细菌,他们的生理结构是固定的,行为模式也仅仅是出于本能,基本没有自己的思想。而你我这种当代人类,手脚大脑这些硬件来自父母生养,虽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多来一点或者少来一点,但是行走阅读写作之类的技能,却可以凭借自己后期学习来获得,这就是生命的2.0模式。

而在未来,生命3.0模式将是最终的大升级,也就是说,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凭借人工智能的技术来编辑新的生命的形态,从而完全脱离进化的束缚,比如发明出科幻电影里经常出现的,无所不能的强人工智能,因为他们会像生命体一样思考,自主决策和工作,所以在迈克斯·泰格马克的定义里,他们就是生命的3.0版本。

当我在《每日邮报》上读到一篇题为“史蒂芬·霍金警告说,机器人的堀起对人类可能造成灾难性的破坏”的头条报道时,我翻了个白眼。

我已经数不清这是第几次看到类似的标题了。通常情况下,文章里还会配一张一看就很邪恶的机器人拿着武器的图片,并建议我们应该担忧机器人的崛起,因为它们可能会产生意识并且变得邪恶,然后把我们赶尽杀绝。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文章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它们简洁地总结了我的人工智能同行们不会担心的情景。

当你开车时就会发现,你拥有对颜色、声音等东西的主观体验。但是这辆无人驾驶汽车是否会拥有主观体验呢?它会不会感觉到作为一辆无人驾驶汽车的感觉?或者,它只是一个没有任何主观体验的无意识“僵尸”?诚然,关于意识的谜题本身是很有趣的,但是与人工智能的风险毫无关系。如果你被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撞到,它有没有主观意识对你来说没什么两样。同样地,超级智能究竟会如何影响我们人类,只取决于它会做什么,而不取決于它主观上感觉到了什么。

因此,对邪恶机器的恐惧,也没那么重要。我们真正应该担心的不是它们有没有恶意,而是它们的能力有多强。

是的,与其担心人工智能会像施瓦辛格一样举着超声波武器进攻你家的小区,你还不如担心点实际的,比如,不管人工智能何时会问世,但是它一旦问世,就可能压榨你的社会价值,你现在的工作可就不值钱了。

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今日头条一直为自己的算法推荐而自豪,他们的算法会收集每个用户的爱好,然后以个人为单位,精准推荐你会喜欢的内容,让你没办法关掉他们的app,但是在没有人工智能的时候,门户网站推荐什么文章,上线什么内容,都是由员工手动完成的,而且只能面向所有的用户。那么,在这份工作里,AI比你做得好,又比你成本低,你拿什么跟它们竞争呢?

我们之所以会被人工智能震惊,就是因为他们可以做到人类一直想做,却囿于自身条件做不到的事情,而这背后,其实是对自身被取代的恐惧。至于什么样的工作才不会被取代,我们看看作者会怎么说:

那么,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什么样的就业建议呢?我鼓励我的孩子去做那些机器目前不擅长,并且在不远的未来也似乎很难被自动化的工作。近期,在对“哪些工作会被机器取代”的一项预测中,有人提出了一些在职业教育之前应了解的职业问题。这些问题十分有用。比如

这份工作是否需要与人交互,并使用社交情商?

这份工作是否涉及创造性,并能使你想出聪明的解决办法?

这份工作是否需要你在不可预料的环境中工作?

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得到的肯定答案越多,你的就业选择可能会越好。这意味着,相对安全的选择包括教师、护士、医生、牙医、科学家、企业家、程序员、工程师、律师、社会工作者、神职人员、艺术家、美发师和按摩师。相比之下,那些高度重复、结构化以及可预测的工作,看起来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机器自动化。

其实,工作带给人类的并不只是金钱,伏尔泰在1959年就说过,工作扫除了人类的三种邪恶根源:无聊,不道德行为和贪婪,所以我们对于可能会被AI剥夺工作这件事有深深的危机感,从很多角度来说都有理可循,至少在我们的印象里,大规模的失业势必会带来社会的动荡和暴乱。

于是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新奇的观点,那就是,既然AI要替代我们的工作,那就随他们去好了,我们大可以把所有的生产活动都交给AI,然后由人类来享受他们产生的社会价值,并利用AI不具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实现新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毕竟很多证据都表明,剔除了金钱因素的创造,才是最真诚的作品。

虽然有时知识产权被誉为是创造力和发明之母,但马歇尔·布莱恩指出,在人类创造力的最佳例子中,比如科学发现、文学创作、艺术、音乐和设计,许多都不是出于利益,而是出于其他动机,比如好奇心、对创造的渴望或同伴的赏识。

激励爱因斯坦发明狭义相对论的并不是金钱,促使林纳斯·托瓦兹创造出免费 Linux操作系统的同样也不是金钱。相比之下,现在有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创造潜力,因为为了谋生,他们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到创造性不那么高的活动上。

布菜恩笔下的乌托邦社会里也提到过一种假想,在将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和设计师从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中解放出来后,会激发他们纯粹的创作欲望,因此,这种社会定能拥有比今天更高的创新水平,相应也会拥有更高超的技术和更好的生活水平。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