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乎上, K12在线教育何不让一线教师唱主角?!
回到董志超先生的质疑,“中国最优秀的教学从业者和最优秀的教育内容生产者”毫不疑问是体制内的一线教师,他们工作在20多万所小学、10万多所初中,以及1.5万所高中,在编人数大概约1500万左右,是规模最大、教学质量最高、对中小学生最了解的职业群体。需要强调的是,“老师”不是随随便便能当的,要具备专业的师范学历训练、严格的规范化培训、长期的教书备课经验以及对待教育事业的热爱,才能确保一线教师成为知识生产和内容输出的第一源头。 让体制内一线教师集体“触网”,是一项艰难的世纪工程,教务繁忙的他们是否愿意抽出时间和精力耕耘线上教育?平台如何对教学内容如何甄别?过去也有少数教师尝试开播客和网络教学,但缺乏必要技术支撑、流量导入和利益激励,大多半途而废;据了解,目前践行中小学在职教师“+互联网”模式的典型是绩优堂教育旗下的“天天象上”平台。 针对当前纷乱杂陈的在线教育市场,主打聚集一线名师在线教育的“天天象上”走了一个的极端:该平台只接受全国每个省市排名最好的两所学校的一线教师入驻。通过名校的硬杠杆来筛选名师的做法看似“一刀切”,却保障了知识内容输出的权威性和体系化,最大限度减少学生的试错成本,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优质的、精准的教学内容才有价值。笔者在线体验了正定中学高级教师胡春来英语课程发现,该平台内容借鉴了可汗学院的慕课模式,老师不“出镜”边演示PPT课件边讲解,每节课仅约10分钟左右,重点讲一个知识点或一小章节(传统的一个课时45分钟不易集中注意力);该平台目前已有2万多名一线教师,课程达10万节以上。不过笔者担心,全国有333个地级市,符合入驻条件的一线教师约26万左右,名师与名师之间在相同学科之间的竞争将会非常激烈,特别是互联网赋予用户自主选择的权利,将加剧老师群体知名度的“马太效应”。 从互联网运营的角度来看,名师本身就是一个个“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名师的内容会吸引老师所带的学生来预习或复习,从而为平台积累一批“种子用户”。这种以名师为中心的平台模式比很多K12教育产品补贴用户的做法来得高明,平台抓住了老师也就是抓住了学生,如果以C端用户为主,没有优秀老师生产内容,学生也无法实现转化。因此,K12在线教育运营的逻辑是“内容运营即用户运营”(服务老师也就是服务了学生)。而名师之所以愿意倾注更多精力做好课件,一方面是想通过优质的内容建立起全国性的个人品牌(自媒体),另一方面吸引学生或家长(粉丝)付费订阅内容。以胡春来老师为例,平台显示该老师的学生数为3569人,按照30元/月的订阅费计算,除去免费试听的学生,扣除平台的抽成,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为什么庸俗地谈起了钱?借用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的话“合法挣钱是全世界上最有尊严的活法”,只讲信仰不讲利益,教育链条最终一定会崩掉,一个成熟的K12商业模式一定要照顾好一线老师的利益,优质的内容与个人收入成正比,“让一部分教师先富起来”。 不足之处在于,这种新兴的慕课形式对于一些教龄长、讲课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比较吃力,并且要求教师熟练掌握PPT和camtasia studio制作技巧,另外一些地方教师普通话不标准,一些有实力的一线教师因体制、职称、关系原因而进不了名校等等众多因素都将制约内容质量和用户体验,天天象上在技术培训、名师扶持以及如何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名气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综上所述,在现行教育环境中,学习成绩提升是刚需,一线教师是K12教育内容生产和组织盈利的源头;线下培训和在线教育要摆正位置,定位于做公立教育系统的有益补充,无缝对接并融入公立教育系统,才能生存下来。而调动体制内的一线教师参与到教育信息化中来,对于K12在线教育行业来说无疑取法乎上,让一线教师生产内容,以优质内容敉平教育鸿沟,这是一个让学生、老师、平台三方获益的巨大“蓝海”,也是一条最符合国情的现实之路,有望让我国的基础教育变得更加便利和普惠。 作者:李星,策划人,专注于家庭生活消费领域O2O研究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