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煜:为什么接受软银投资和豌豆荚的这几年
在移动内容分发入口之争上,曾有一个假设——若腾讯获得豌豆荚,将与360争夺第二,但它没有成真。豌豆荚这个由创新工场孵化起来的项目,4年之内,跻身移动分发第一阵营,紧随百度、360两巨头之后。对豌豆荚来说,这是荣誉,也是威胁。 独立快速发展,又在巨头之间,豌豆荚感受上下夹击的快感。豌豆荚怎么走到今天,为什么接受软银投资,什么支撑起10亿美金的估值?接下来怎么发展? 以下是在拿到软银领投的1.2亿美元B轮投资之后,豌豆荚团队面对豌豆、媒体等做的分享的内容整理: 为什么选软银投资? 第一次去见孙正义的时候,是在9月初,大概一个小时的会议,我准备了十几页的幻灯片,花了15分钟讲了一遍。然后孙正义另外拿出了一份幻灯片,给我们讲了一遍软银的战略,等于反过来给我们做了介绍,我觉得这个过程还是很有趣的。 之所以接受软银的投资,都是处于豌豆荚的发展目标,就是做「移动内容搜索」。这是在一开始做豌豆荚时就确立的。所以,是否独立发展、要不要接受谁的投资,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去的。至于独立的公司、上市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在不跟国内巨头有接触的情况下,豌豆荚的发展会更顺利一点。因为国内巨头的整个线路特别长,利益冲突会特别多。 豌豆荚通过应用内搜索的方法做移动搜索,同时接入很多厂商的数据,这个点上作为一个独立的力量是更有各种优势的。同时,豌豆荚的的大部分用户都是通过口碑知道豌豆荚,从这点来讲,即使跟国内的巨头有更深的合作,也不会对豌豆荚有特别快的促进作用。 豌豆荚的目标是最后给用户做好的「移动内容搜索」,什么样的方法能实现这个目标就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做。 相对而言,软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正义在2013年发表的《向世界挑战》的演讲中可以获知,软银的目标是要做全球移动互联网的领先公司,这几年也做了胆子非常大的布局,比如在美国收购了Sprint ,9月份投资并购了手游开发商Supercell,软银在全球的战略布局对豌豆荚来讲也有很直接的促进作用,这是最后选择软银的根本原因。 软银非常支持豌豆荚独立地去发展,整个公司的决策权、控制权完全在我们三个创始人的手里,这是和其他很多的选择不一样的地方,这些都是最后促成豌豆荚在最近做这个决定的原因。 豌豆荚的营收入增长还是挺快的,但是同时我们还是做了融资,希望能够加大投入,把更多的投资花在产品研发、扩大知名度,以及和开发者之间做更多合作,建设一个更好的生态系统上。 为什么要融这么一大笔钱,这也是符合我们预期的,希望在短期之内能够更放心,看得更长远,不必担心太短期的营收,或者为了短期营收做损害用户体验的事情。我们希望通过这笔融资可以加大整个的比例,能够给用户创造更多好的东西。 2010年就确定要做「移动内容搜索」 2009年,HTC的第一台安卓手机推出的时候,我到中关村买了一台。当时觉得,相对iPhone,那时安卓功能已经比它强大非常多了,但是各方面的内容系统,各方面的基本体验比iPhone落后非常长时间。但我相信安卓系统最后会成为主流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在这上面一定大有可为。当时最直接的感受是大屏幕的手机,用户会有内容消费在上面。但一台3寸的手机,上面明明可以放东西,但不知道去哪里找。所以,最开始是从这个地方出发。 网页搜索市场这几年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是靠渠道。因为技术门槛已经不高了,大家都知道做一个爬虫出来,照这个链接基本能把网页公开的内容抓下来,提供给用户,出现了同质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通过应用内搜索方式去做移动内容搜索时挺兴奋,因为它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类似于Google的Page Rank的做法已经不管用,我们要自己发明。这里面主要的难点一个是在抓取,一个是排序,再就是怎么帮用户直达。 在移动互联网上用户最终是选产品,而不是选渠道,渠道是商业角度的概念,而不是用户角度的概念,这也是整个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很大的区别。各种各样的工具条,各种各样的捆绑,这都是过去做所谓的渠道手段。移动互联网上面没有办法这么做,装什么东西必须自己确认,要下什么东西也必须是自己确认的。再初学的用户也知道桌面图标是可以删掉的,这是整个异同互联网和桌面互联网很不一样的一点,也是我们竞争的方式。 我也不觉得豌豆荚这种做事情的方式放在十年前去做PC互联网是可以成功的,因为当时的条件完全不具备。但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新的商业逻辑,反而是过去习惯于去做渠道,去做市场这些老的巨头不一定会适应的新的局面。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