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https://www.051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传媒 > 正文

集成报道、大数据、秒拍 时政报道:出新亦出彩

发布时间:2014-04-16 23:03:41 所属栏目:传媒 来源:站长网
导读:时政新闻报道中,如何通过新媒体细节化的呈现助推报道亲民?如何透过大数据让报道凸显民意?如何在报道中避免媒体资源浪费?在时政报道这一核心报道领域,其每一点变化和突

原标题:时政报道:出新亦出彩

时政新闻报道中,如何通过新媒体细节化的呈现助推报道亲民?如何透过大数据让报道凸显民意?如何在报道中避免媒体资源浪费?在时政报道这一核心报道领域,其每一点变化和突破都将深刻影响媒体报道的走向,因此,主流媒体时政报道所呈现的新特点值得业界关注与研究。在中国记协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主办的2014中国时政报道研讨会上,媒体人、业界专家学者以今年的两会报道为例透视时政报道的创新。

互动促新闻释放更多能量

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社首次启用“新华社发布·全国两会”微信公众账号,利用微信平台搭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访谈群”,邀请部分代表委员和社会知名人士就热点话题进行在线讨论,打造“两会微谈”集成报道。同时,《新华视点》首次实现对微博、微信、客户端三大新媒体平台的全覆盖,广泛辐射互联网和手机终端。

“就实践效果而言,确实扩大了时政报道的影响力。”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陈芸这样说道。她表示,拼抢网站、客户端头条新闻是观念上的改变,也是时政报道直达公众的途径之一。新媒体生动地快速发布,细节化地呈现了与以往报道中完全不同的报道形象。微信、微博直播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记者因此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拉近了民众和领导人之间的距离。同时,新媒体元素的更多加入使得新闻在互动中更好地释放了新闻能量,这种等同于现场直播的报道互动方式得到受众广泛好评,不但创新了报道形式,更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

而在今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网、《京华时报》《广州日报》等众多媒体为参会记者配备“秒拍”APP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记者利用手机拍摄30秒左右的短视频实时发布,实现了两会新媒体文字、图片、视频三位一体的报道。新技术的植入让文字记者插上了翅膀,用手机记录代表的生活,以不加修饰的方式,原汁原味地呈现到受众面前,使网民仿佛身临其境。”新浪新闻中心专题副主编满佳珣如是说。

谈及新媒体在两会时政报道中的特点时,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徐舫州表示,全媒体的报道不在于把时政报道搬到互联网上去,而在于准确地把握互联网时代受众的价值观、新闻观和审美情趣。让时政报道通过新媒体把很多枯燥抽象的政策做成简单易懂的动画或图片实现政策解读的可视化,通过微博、微信让一组组数字所代表的意义直入人心,以达到受众接受、理解且平衡受众间文化差异的目的才是关键。幽默简单的语言风格吸引受众关注的同时,也消除了受众对时政报道的距离感。

数据让媒体更解民意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通过互联网洞察民意正成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数据平台上人们点击过哪些新闻、搜索过哪些热词,都会被后台大数据分析工具真实还原出来,成为瞭望民意的窗口。而数据驱动新闻,让数据说话,挖掘全新的报道视角,体现真实民意也正成为时政新闻报道中的一个新亮点。

人民网以《人民日报》为依托,相继推出“总理去哪儿了”“政务常务会议大数据”等数据,让受众对整合后的内容一目了然;中央电视台首次运用大数据解读两会热点,将大数据与时政报道相结合,拓展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凤凰网等媒体也通过大数据更为真实地传递了民意,并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得到了广泛传播。

谈到大数据相比于传统报道的优势时,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副制片人魏力婕认为,其一,与传统报道中提前预设话题然后根据主题找案例采访少数民众不同,大数据所呈现出的是大多数人的意愿,样本量的庞大并不像街头采访样本那样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其二,云计算的快速保证了数据报道的时效性;其三,相对于被动采访而言,大数据默默记录着网民或者更多普通人的行为轨迹,其实是在主动反映人民的状态和意愿。因此,这样的方式更能反映人们最真实的想法,更能体现新闻报道自身的客观性,而且能够帮助受众从数据分析结果中寻求自我定位。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王冬梅也认为,利用大数据进行时政报道是今年以来各媒体时政报道的变化之一。数据是科学的,而科学的背后是人性,是读者通过浏览阅读等行为产生的真实轨迹。媒体观察和分析的大数据,既是洞察用户、理解用户需求的重要依据,也是媒体原创的新闻内容。

通过挖掘数据并加以视觉化,生动表达着重要信息,使严肃的两会报道通俗易懂。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隋岩认为,媒体对大数据的使用依然停留在单纯呈现数字的阶段,并没有发挥出通过大数据发现关联及预测趋势的优势,这也是未来媒体大数据报道的努力方向。

■延伸阅读

    放弃发声是对媒体资源的浪费

如何在时政报道中当好瞭望者,考验着每一位媒体人。而如何在时政报道中杜绝议政资源、媒体资源的浪费,对进一步提升议政质量和议政效果则更具价值。

《人民日报》驻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席记者毛磊认为,对明星委员进行娱乐化报道,似乎正成为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倾向,这无疑是媒体资源的一种浪费。两会处处是新闻热点、焦点事件,但就媒体而言,应当关注代表委员为民众办多少事、反映多少民意、提出多少议案建议和提案,这些问题远比追求明星代表委员的隐私更有价值。

作为媒体,在赞叹民主政治取得的重大进步时,或许还应该关注另一种现象——议政资源的隐性浪费。当东莞市长被记者问到关于扫黄问题时,他没有作答,当记者追问“您好歹也说一句话”时,他说“你们辛苦了”。在毛磊看来,这次采访中,东莞市长的回避无助于问题的解决,错失了说明的机会,并加重了受众的误解。针对“哑巴”代表,有网友表态,让代表委员躲得了媒体追问,躲不了行政问责,代表委员和记者在两会上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消除隔阂,以正视听。

对于这一现象,隋岩也认为,代表委员面对记者的不敢说、失语症、求脱身等令人费解。代表委员求脱身不应成常态,毕竟多一些有来有往的互动,民众就多一些对政府的信任和期待。一定意义上说,透过媒体发出声音正体现在表达权、话语权上,不主动表达就是浪费权利,放弃发声也是责任丢弃的表现。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