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https://www.051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评论 > 正文

小家庭亲历e时代:从我的电邮家书说起

发布时间:2014-01-03 21:01:37 所属栏目:评论 来源:站长网
导读:小人物见证大历史,我的小家庭亲历的e时代,由在电子数据中渺小不可见、却又在屏幕中无比清晰实在的电邮封封串起,得益于科技的力量,获得传统的幸福感,奇妙不可言喻。

新年伊始,我的父亲不亦乐乎地开始了一项浩大的工程:把过去十年中,我离家在外和他的六百多封Email,从邮箱整理为Word文档保存,每一封都标好序号、题目、日期……十年六百封,平均到每一年六十封,再分到每个月五封,那几乎是每星期一封的节奏!不整理还真感觉不到这个数字背后岁月的力量,顿时觉得,读别人出版的家书其实没啥了不起,我们书写自己的传奇。

我的父亲六十岁,他不是那种不会电脑打字、不懂上网的老派父母,也并非能把热门App玩得很熟练的新潮老爸,他的IT技能,在和下一辈世界的沟通上,“刚刚好”。我猜,也许这是我的同龄人父母中,占据一定数量的一类。我们鲜少有纸笔家书,回顾我的家庭网络史,爸爸是我最忠实热忱的follower,我在网络科技里“引领”他、他“跟上”的一步步,是一个五十年代的父亲对八零后的女儿,在二十一世纪电子世界里爱的追随,也是中国接入互联网这二十年,在一个个社交功能媒介的前仆后继中,一个小家庭可以印证的时代缩影。

1994年,整整二十年前,中国加入互联网,被国际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两年后,我初一升初二,家里有了第一台电脑,第一次用电话线接驳上了网络,还稍许笨拙地,爸爸和我在当时最热门的“电子邮局”163.com上注册了一个邮箱,俩人公用。不过,当小小少年搞清楚“电子邮箱”的本质后,我就注册了自己的第一个ID,自立门户。那几年,家庭网路的内容,还不够丰富,与有限的一小撮同样连上了网、有电子邮箱的同学朋友发发email、寄寄电子贺卡、浏览主流门户网站的各类新闻,似乎就没了印象。

2001年我上大学,在当年还需要穿鞋套的学校机房内,跟全班同学们如团购打包似地注册了QQ号,从此在跳动的企鹅头像下欢乐开启了网络聊天新世代。这个QQ,我爸没有跟上,因为当时,我们还在用IC卡打长途电话。大学生活中很精彩的一部分是校园BBS,这简直是那个年代的校园网络世界中丰盛的百货公司:系版看系内信息、时尚版看臭美资讯、飞跃重洋版瞻仰师兄师姐们拿到的牛offer,寄托版研究怎么考TOEFL GRE,若是上网必登陆 BBS,看眼排名十大的帖子,再和小伙伴们来点站内私信。更好玩的是,BBS后来有了站内blog,我爸适时赶上,我帮他注册了ID,让他也能登陆,潜水看看女儿的博客。不过到2005年初,中国高校BBS开始被要求实行“实名制”,即一个学号登记一个ID,这使得一些创建BBS的老校友们无法再回到母校的精神家园,而像我爸爸这样的校外人士,自然也被拒之门外。出于对BBS的热血,两年后我的硕士论文研究对象正是BBS。BBS及更大的网上论坛,是那个年代流行的网络产品,资讯检索分享、具社交性、又有趣味性。

2005年我去香港读书,发现当地的小伙伴们不用QQ,流行的是MSN和ICQ,于是我注册了MSN,当然也没把我爸落下,他在一千五百公里之外的家庭电脑那头,也安上了MSN用上了hotmail。那时候的笔记本电脑上还很少有自带摄像头,得买个USB接口的小摄像头夹在屏幕上方,网速过得去的时候还能全家视频一下。而我的个人小博客,也从校内BBS搬到了公共网络平台。父母仍然是最忠诚的博客读者,与我的好朋友们一起,守望着千里之外的点点滴滴。博客,是那些年最流行也是最美好的自媒体,在那几年里,读这篇文章的你或许也会有一个自己的网上小世界,在明星名流们撑起来的新浪博客、或博客大巴、或其他许许多多的载体,我的是在敏思博客,一个安静的小家园,可惜在2012年停站关闭。对我而言,博客的功能,是在自我耕耘的小田地里自得其乐;朋友们虽然散在天涯海角,虽然远离父母身在异乡,分享精神世界、以及日常生活的片段,带他们在网络时空看你看到的世界,还有什么比这更妙的共享吗。

直到2009年,新浪微博发布,我在好朋友的敦促下注册了微博号,同样,我爸爸紧随其后。与仅能网页浏览、留言的博客不同,微博的关注、@转发、私信等新玩意儿毫无疑问更好地凝聚了社交功能,140字的字数限制、贴图功能反而激起了懒得写博客的人们网络分享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了“分享”的传播性。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来临,任何人,不论用电脑还是智能手机,都能轻而易举地将一句话、一张图发布与众,随时随地。而原本,“分享”与“草根”,便是互联网最原始的精神。这几年,我的朋友、家人纷纷转向微博。

后来,当Weixin都取了英文名Wechat,当我在香港街头看到微信的大幅户外广告时,也许是e时代的另一个颠覆时刻。微信在社交功能媒介中的发展,快得让人咋舌,却又潜移默化地,让人有些不知不觉地就冷落了微博而奔向微信了。我自己,是对微信抱着一丝感恩的,因为过去这一年,家庭最开心的一件事便是爸妈都改用了智能手机,我帮他们都装上了微信,然后拉了一个群叫“一家三口”,他们在家乡,我在另一个城市,却同样可以让他们感觉到我的陪伴。

如今微信成立都已两年,What’s next?取代微信的下一个,让人无比好奇。然而,怀旧也永远是美好的,我父亲的电邮整理工程现行进到2006年5月,昨天他拉我看了一封,中间跳动的陈年故事、朋友的名字叫人亲切又感动。不论革新的还是古老的,不妨此时此刻就拿起让你最舒服的工具,纸笔、电邮、即时聊天软件,什么都行,给你的家人追一条新年的问候,让他们感受你的记挂。

小人物见证大历史,我的小家庭亲历的e时代,由在电子数据中渺小不可见、却又在屏幕中无比清晰实在的电邮封封串起,得益于科技的力量,获得传统的幸福感,奇妙不可言喻。

你的互联网二十年呢?一定亦有同样精彩的故事。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