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https://www.051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评论 > 正文

一年烧千万,腾讯做“大家”亏了吗?

发布时间:2014-01-16 01:16:09 所属栏目:评论 来源:站长网
导读:腾讯大家第一阶段为时三年,首年投入即接近2000万。从资金量上说,这已经远远超过了虎嗅获得的首轮投资。

文/阳淼 山寨发布会成员

在自媒体勃兴的时代,腾讯大家作为一个坚持以传统媒体方式运营的项目,前不久刚刚庆祝了自己的一岁生日。计划投资数千万、大量作者月稿费收入超过3、4万元,作为含着金汤匙出生“大家”,前不久也遭受了质疑。质疑之一,是这笔钱花得是否值得;其论据就是虎嗅等科技博客,用少得多的启动资金就获取了火箭般的规模与速度;质疑之二,是这种方式是否过时,互联网思维已经无远弗届,“圈养”一批作家是否效率太低。

必须说这两种质疑在逻辑上都可以站得住脚,虽然生活中很多事情不能仅由逻辑决定,因为事情的复杂度经常超过简单的三段论。作为启动时即加入大家的科技作者,淼叔把这一年一来的一些观察与资料跟大家分享下,供更多对媒体转型和公司文化战略感兴趣的同学参考借鉴。基本思路是,基础学科属于“无用之用”,必须有力量去扶持其发展,媒体和媒体人与公司的合作方式可以借鉴“大家”模式;商业公司做基础学科项目可以得到什么;引入具备互联网思路的效果评估方式,也应该是大家和类似项目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做大家还是做虎嗅

腾讯大家第一阶段为时三年,首年投入即接近2000万。从资金量上说,这已经远远超过了虎嗅获得的首轮投资。淼叔从内部得到的数据是,大家现在日UV(浏览用户量)在100万左右,而alexa显示的虎嗅日访问独立IP在70万左右。这个数据不算靠谱,仅做参考。数据上二者基本在一个量级。而在文章转发量、引发新闻效应、高层回应等方面,虎嗅要占据明显的优势。这也是主张“投大家不如投虎嗅”那部分论点的主要依据。

但这种比较显然并不公平。虎嗅是一个媒体项目,大家则更侧重在文化产品(虽然我也接到过大家编辑的电话约写科技时评,说明他们也有做媒体化运营的尝试)。媒体的生命是即时的注意力资源,文化项目则更侧重延续、积累与学术推演。单纯以出镜率和短期影响力比较二者,并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

从大家的作者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如刘柠、老冰(俞天任)等潜心于日本研究的学者,莫之许、黄章晋等社会、历史研究者,成庆、云也退、周筠等文化研究学者;我这里特意没有列举茅于轼、蒋方舟、秦晖等业已为人所熟知的著名作者,正是为了说明,“大家”在挖掘那些优秀而不够知名的学者方面不遗余力,他们并非为了找一些名人大师来装点门面,而真正出于搜集汉语文化圈杰出的头脑而努力。但这反过来也会使大家面临声势不够响亮、名人发声不够密集的情况,会被一些不够了解情况的人认为虚掷资金、大而无当。

自大家上线一年以来,上述作者和其他名家、作者贡献出了一批质量精良的文章。在当时媒体衰落、言论趋紧的氛围下,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本来是没有办法凭写字获得收入的,而腾讯以其在舆论产品运营方面的丰富经验(网络媒体的同行应该理解我的所指)和雄厚的资金,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这批作者。

腾讯网副总编李方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希望以此来改进中国人的写作与思维方式。无论是作者阵容还是最终目标,都决定了大家将是一个持久、长期见功的项目。而从保存、挖掘或发展了上述这些优秀的思想者与研究者这个角度来说,大家的社会效益是货币无法估量的。

大家给腾讯带来足够的商业回报了吗?

这个问题很简单,没有。大家首年支出近2000万,目前页面上一个广告都没有,也没见到任何线下商业活动。大家项目的账面收入,我估计是0元。

但是,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到,片面地用短期商业回报来分析“大家”,与这个项目的特性本身是背道而驰的。文化项目在启动之后,没个三年五年很难做出个模样。用这个标准看,大家在一年内达到的作者品质、规模和产出速率,已经算是不俗的进展。而腾讯公司近年来在文化环境塑造上的努力,本身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公益色彩:耗费巨资打造文化内刊《腾云》,邀请KK等行业布道师来华,都是为了从文化层面上营造更鼓励创新、更鼓励独立思考的氛围。

在这种前提下,分析“大家”商业前景的标的,并非一定是盈利,因为它本身并不是完全的商业项目。淼叔个人认为,“大家”的远期目标设定为盈亏持平甚至微亏,应该是更符合其实质的目标,而从它巨大的文化外溢效应来看,这也是商业公司所能承受的投入。

以这样的标准看,大家有哪些可能的商业化前景呢?

用目前比较流行的用户群分析法和产业链分析法,我们可以得到大家项目的两项商业价值。首先,“大家”的读者,是中国媒体用户中最高端的一群用户,因为其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社会内容,自然而然会起到用户筛选的作用,这一点不用太多篇幅论证。上文提及,大家的读者用户约有100万,而腾讯副总裁、腾讯网总经理孙忠怀曾经在内部会议上说,“大家”聚集的这些高素质用户,就是整个项目为腾讯做出的贡献。自从去年盛大游戏的张向东用了“洗用户”一词之后,这个原来略带贬义的词语就成为了用户群筛选和精准定位的代名词,而大家这一年的最大贡献,也是“洗”出了100万高素质的用户。由于QQ号码的优势,这100万用户对腾讯来说,是具体而精确的。这就好像刘慈欣在小说《朝闻道》中写的那样,外星人如何判断猿猴们进化出智慧?从它开始仰望星空的那一刻算起。“大家”的作用,就是使更多的用户摆脱蒙昧,成为那群仰望星空的猴子。

而从产业链上来说,淼叔一直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媒体行业不挣钱,但它是人类消费行为的上游,起到价值观塑造和行为影响的作用,所以未来的商业公司会天然有动力支持媒体。用这个分析方式来看,文化行业又是媒体行业的上游,从更底层、更基础的层次上,对商业社会提供支撑。举一个行业内的现状就可以知道,以前,媒体记者在采写新闻时,经常寻觅某个领域的专家而不得,造成最后的新闻枯燥、解读错位。“大家”聚集、呈现了雄厚的社会科学专业人群,反过来为媒体提供了优质的内容保障。腾讯网的一些王牌栏目例如“今日话题”的迅速崛起,与这种重视文化积累的投入不无关系。

在更直接的方面,“大家”可以与另一个文化项目百度百家类似,启动自己的广告投入。腾讯的智能广告系统广点通最近势头很猛,与“洗用户”相结合起来,可以提供高度精准的广告(当然说实在的精准程度也就那样,这是技术限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并且,移动互联网时代,对用户个体的精确定位将是广告投放的更大优势。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