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央视春晚之殇
万众期待的冯氏2014马年春晚,让很多观众大跌眼镜,感觉春晚越来越没劲了,如果再这样办下去,估计观众会越来越少。如果有人问2014年央视春晚最好看的节目是什么?大概会有多半人回答是带有冯氏幽默的开场短片。当一台晚会被称道的是开场片头的时候,这台晚会要么办的非常好,要么办的仅仅让人记住了一个好的开场。 在春晚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冯氏的烙印,然而这台晚会也佐证了冯小刚更适合拍电影,舞台艺术跟大屏幕是有区别的,照搬的理念无法达到形式表达及观众的需求。人们总喜欢联想,《私人定制》的评论滥到一个不能再滥的程度,却仍然阻止不了人们观看这不电影的热情,票房依旧大卖。中国的娱乐界以及影视圈已经发展到一种“俗文化”盛况,各种场合及影视都会有色、性、黑、富这样的元素,如果再有草根身份的参与,自然就被称为“接地气”。 强调接地气,这些一直被认为是草根的行为,即便是草根也需要在风口上飞起来,而飞起来之后他就不会再继续草根,而是成为高大上的存在。这就如社会的财富是两极分化的,两个极端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素养与欣赏能力,过分的强调哪一点都不可取,所以张艺谋导演的北京奥运会能够得到世界赞誉,却得不到大众的认可。 同样,王家卫的电影深受文艺青年们的喜爱却得不到观众的好评,所谓叫好不叫座正是这样衍生的。马年的春晚确实没有多少叫好声也没见到多么叫座,相信这台春晚的重播不会有多少人再看。 事实上,在娱乐综艺多元化的时代,春晚节目组也很无奈,面对观众们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想打造一台雅俗共赏的晚会越来越难,冯小刚带着他的冯氏幽默让人们感觉到了其作品一贯的大俗,却没能感受到半点大雅的成分。 首先,晚会有些向网络看齐的味道,大概是以一些网络数据为依托,各种所谓接地气的生态都衍生自互联网,因此,整台晚会上各种网络用语层出不穷,亲近网民,这可以提高晚会的互动性与参与性,但是一台晚会有限的节目,就是有再多的形式,也无法涵括网络上更好玩更搞笑的元素,毕竟网络有更多的选择性,这样,晚会就败给网络了。 再者,看春晚远不如看一场综艺节目轻松,综艺总能够给人很多惊喜,因为人们对综艺节目的要求不高,一个简单的细节或者一个明星的到来就能让这个节目现场活跃起来。而对于每年只有一届切连续办了三十几年的春晚,人们的期望值很高,期望值越高,失望值就会越大,因此春晚常常表现的差强人意。 最后,春晚比不了专业的综艺节目,专业节目可以在这个领域不断挖掘细节,从而影响更多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观众;同时春晚也比不了大屏幕式的喜剧,大屏幕可以调动一切手段来展现导演的思维。因此,春晚变成了夹在二者之间的半生不熟的存在,比之鸡肋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能看到主持人们在其他综艺节目中意气风发灵活多变的一面,而在整台春晚的主持中却显得些许呆板。 从某种意义上,与互联网产品相同,产品的内容决定用户,晚会的内容决定晚会的质量。对于央视春晚这种大型的综合性晚会,众口难调是难以避免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大部分观众能够看到几个自己真心喜欢的节目。因此,央视春晚强调接地气也好,强调高大上也罢,最终要做的是满足大部分观众的口味,这台晚会就算成功了。马年春晚上,主持人们接地气的在节目演完后一口一个赞的评论,也难以掩盖节目内容本身的无力感。 关于2014马年春晚的看法,这里不再赘述。接下来,从节目类型方面说说笔者简单的看法,这里只是抛砖,意在引来朋友们更多的美玉。 语言类节目接地气没看点 马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虽然不多,却也没有太多观众期待的靓点。譬如蔡明今年被冠名“毒舌女王”,毒舌却没有去年的犀利,甚至有些笑点可用牵强附会形容,那种每句话都是一个笑点的感觉已经一去不复返。 同类型的节目即便内容不同,也会让人有已经看过的感觉,而且与2013年春晚舞台上旋转的小陀螺相比,华少、大鹏与岳云鹏。怎么说呢,大概这三个人都是在客串吧,华少客串自己,大鹏客串屌丝男士,何云伟客串小沈阳,而且客串的可圈可点。 除此之外,其他语言类节目都带有雷同的感觉,譬如郭冬临的小品跟那年打电话撒谎的那个节目的差不多,这里就不再说网友评论为微博段子盘点的《说你什么好》了。其实一个演员的节目容易让人联想到他之前表演的节目,说明他在这个题材上表演很难超越之前高度了,再演类似的节目,即便内容再接地气,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那么这个节目在可看度上而言,已然处在不成功的队列了。 至于2014年必定会火那句“人心倒了就扶不起来了”,这个点能够引起社会的共鸣,好人好贱的这个节目,现实中发生的事件远比这个这个艺术上的浓缩更有看点,至于能不能引起社会的重视,那就不得而知了。一种现象的发生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基础上的,根源不除,仅凭几句流行的话是难以根治的,人心到底能否扶起来,就要看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了,趋利的时代,应该是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取向呢? 歌曲类节目有创新无靓点 整台晚会的歌曲,最有感觉的是那首被网友们评论“锣鼓声声像功夫熊猫”的《情非得已》,来自京剧中的敲击乐器元素,让这首歌比以往更有味道。因为一首90年代末流行的歌曲,放在今天演绎无论如何重新编排都不会感觉特别的市场,而戏曲元素颇具现在的中国风,这是流行歌曲的一种探索,一如当年李玉刚的贵妃醉酒,刚出现的时候不被人接受,单手到后面成了音乐圈的主流。 当代年轻人无法接受慢节奏的戏曲,作为中国国粹,有国际友人专程来中国学习,国内的音乐圈却一味在打造欧美范儿。要知道跟风流行与创造流行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概念,国内音乐界如何看待这个现象?是从民族特色上挖掘流行元素还是在深度模仿,这个问题是值得思考的。另一方面,戏曲也应该与时俱进,结合当代流行元素,探索适合现代人口味新戏曲,期待能够像八大样板戏一样影响一代人的新戏曲。 苏菲女神与刘天王合作的《玫瑰人生》,真心听不出两个人在唱什么,但是两人如痴如醉的表情令人神往,观众们看女神的面相胜过看歌词。除了苏菲女神,还有男神李敏镐,配上音乐顽童庾澄庆,好吧,这的确是一个颠覆人类审美的时代。央视节目组或许会有足够数据来证明大众更喜欢男神女神级别的人物,被忽略的是并非所有人都喜欢女神与男神,相对神级,年长的观众还是更喜欢人级和畜生级,神级究竟算是高高在上还是接地气,估计这个概念已经混淆不清了。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