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毁了社交网站的?
我在录取通知书中看到 2005 年时学校给的电子邮箱地址,回想起当时打开录取通知书后,我就直奔电脑前,加入了由新生组成 LiveJournal 小组,组内所有人都期待着学校给邮箱地址,不仅因为它能用作学校各项事务的身份认证,更关键的是,它能用来登录传说中的 Facebook。 时光飞逝,九年过去了,Facebook 已经十岁。Facebook 的影响力从一开始就非常大,在 Google Scholar 上输入“Facebook”进行搜索,时间范围设定为自 2006 年起,结果有 128 万篇文献,而同时期的“Physics”只返回 44.7 万篇。 然而 Facebook 已经不再是原先的 Facebook,青少年们开始离开它,上面的内容质量开始变低,整个网站不再是人们沉迷的地方,也不再是有趣信息的来源。我们对此过程早有经验,精心打造了自己的网络身份,最终结果是“Facebook(社交网站)让人们更加、没有融入群居的感觉”,让我们感到不满的并不是 Facebook 的变化,而是 Facebook 曾经有过辉煌成就。 所有人都意识到了 Facebook 正在变得枯燥,包括它本身,所以 Facebook 正在转型。 为什么 Facebook 会变成这样?正是因为我们。 还记得 Randy Newman 那首歌吗 科研人员很早就对在线交友产生兴趣,直到部分研究结果发布,Facebook 才姗姗来迟。Facebook 在交友方面成就不菲,尤其是在线交友时的相互关系处理:你有多少好友,谁反过来申请加你为好友了、谁又没有,一般使用者还会头疼的是,首先应该加上哪些人。 在 Facebook 对校园外的用户开放后,上面的社交关系就迅速成为一个人真实情况的反应,科研人员抓住机会开始进行研究,检验“弱关系”等社会学理论,看社交网站对我们三次元的交流有无影响。 在一项发表于 2007 年的研究中,研究者声称,“当 Facebook 很大程度还局限于校园之间时,它对学生积累和维持社会资本就有着重要作用…学生们会用它来维持和强化线下已有的关系。” 这个结论现在听起来可能十分平淡无奇,因为 Facebook 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看到原先的室友或小时玩伴发布新状态,就像还是室友时天天看他们进出寝室一般平常。 但正是这种无需邮件、无需短信或电话就能维持联系的能力,成了 Facebook 独一无二的卖点,“Facebook 能够把潜在的关系变成弱关系,弱关系有其特殊价值:不用太亲近,也能获得一定信息和机会。”有些理想主义者认为,人们不愿意和其他人失去联系,点头之交、前男/女友、远亲,甚至是邻居。 “科技让世界变得更小,减少了生活的神秘感和浪漫,”《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维克斯(David Vecsey)写道,维克斯从社交网站上找到了远在异国的前任女友,“如果没有社交网站,我肯定做不到这件事。但是,只有在生活中完全没有她的时候,我才能感受到自己爱的深沉。” Facebook 上的偷窥艺术 许多研究都发现了 Facebook 建设性的用途,比如建立弱关系、促进亲密关系、帮助人们认识彼此等等,但很多人把 Facebook 用于“被动地”监视别人,不论是陌生人、新认识的人还是暗恋的人,几乎都有信息留在 Facebook 上,可以通过这些信息了解他们。 一例研究将这种行为称为“社会调查”,我们发展出了一系列进行社会调查的技术:不要手贱对被偷窥者的状态点赞,就算你喜欢也不要太快的点、或是在点赞人数人少的时候点,否则会让他/她起疑;不要在状态栏里输入被偷窥者的名字;把被监视者设置为“挚友”,这样你就不会错过他/她的任何一条状态;结交他们的朋友;一天检查几次被偷窥者个人主页,以免漏了什么信息。 这种监视是 Facebook 功利性的用途之一,也是人们最常见的用法之一。在电影《社交网络》中,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就这么做了。 在“保持联系”的基础上,Facebook 不经意间实现了更多功能,人们随时都可以获得联系人自注册以来发布的所有信息。《Digital Discourse》中写了一个典型的案例,两个青少年通过即时通讯程序聊天:
但即使是无意间获得这些信息,成为 Facebook 点对点交流中的第三者,也会让人有被监视的感觉。 《Digital Discourse》作者陈述道,“当人们觉得自己成为了被偷窥、暗恋的目标时,他们感到烦恼并表达出来,甚至从道义上对监视行为进行谴责。”书中引用了另外一个青少年偷窥陌生人 Facebook 留言墙的事例,陌生人随后发布了状态:“别偷窥我的状态。”这条状态她是以开玩笑的口吻发给另外一位朋友的,但性质和对监视者直接说没什么区别。 你是众人眼中的你 2008 年一项对人们在 Facebook 行为模式的研究中写到,“互联网的发明改变了传统的身份创造过程。” 在 Facebook 出现前,人们已经有了丰富的互联网形象打造经验(编者注:BBS、MySpace 等),但由于 Facebook 要求实名,而且在推出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仅限于校园用户使用,所以研究者们好奇它能不能让人们的形象更加接近现实。 它不能,除了姓名真实以外,人们依然想表现出理想化的形象,根据状态分享范围设置制造一个或多个“可能存在的我”:不再展示自我,而是根据理想中的形象进行社交活动。 人们更愿意用多元化的文化符号来展现自我,比如电影、书籍、音乐,你也许不会直接说自己喜欢摇滚音乐,但你会在资料里写自己最喜欢的乐队是齐柏林飞船(Led Zeppelin),朋友们就可以从中推断出你的音乐口味。 这些信息也成了寻求认同感的工具,“人们会认为帐号质量和认同感挂钩:交际圈的认可、男朋友的期待……”研究者还提到,人们倾向于在网站上发布合影,就连头像也有着“社交的味道。”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