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的社交圈子差异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分析师 陈云 微博、微信、社交网站是当前中国最常见的三种具有社交元素的应用,各应用由于定位、功能等不同,其中的社交圈子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整体上看,微信的社交圈子更倾向于强关系,其次为社交网站,最后为微博。 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强关系是指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即交往的人群从事的工作、掌握的信息都是趋同的,并且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反之,弱关系的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即交往对象可能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可以获得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并且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关系的强弱决定了个人获得信息的性质以及个人达到其行动目的的可能性。 依据掌握信息的同质性程度和双方情感关系的紧密程度两个维度,把社交应用中的各类联系人划分成强关系社交圈子(蓝色图块)和弱关系社交圈子(白色图块): 强关系社交圈子有: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亲人/亲戚、老师/领导、同学、同事等,这些圈子个人关系较为紧密,或者接触的人群或掌握信息较为相似。弱关系的圈子有:陌生人、明星、网友(仅限于网上接触并未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朋友)等群体。 根据CNNIC日前发布的《2013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社交类应用里不同人群出现的比例如下图所示: 依据上图可知,从社交关系的强弱来看,微信的联系人更倾向于强关系,其次为社交网站,最后为微博。 微信的强关系体现在:微信强关系联系人出现的比重都高于社交网站和微博,其中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学出现在联系人名单中的比例高达90%以上,同事、亲人/亲戚出现的比例在80%以上,老师/领导出现的比例在50-60%之间。社交网站的较强关系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学出现在联系人名单中的比例接近90%,同事、亲人/亲戚出现的比例在70%-80%之间,老师/领导出现的比例在50%左右。微博的弱关系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学等强关系联系人出现比例远低于微信和社交网站,而明星、陌生人等极弱关系联系人出现的比例又较高。 社交关系的强弱对于信息传播质量、传播可信度、社交圈子的紧密程度都有影响。社交关系越弱,信息传播质量越低,可信度也越低,进而会降低通过此类应用进行关系营销的效果。社交关系较强,信息传播可信度会提升,而且引起的共鸣也会更大,通过此渠道进行关系营销推广的效果也就会越好。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http://www.cnidp.cn/;http://互联网数据.中国)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