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血战到底”:渗透定价与撇脂定价的耦合案例
这可能是眼下消费电子行业“单款长周期”产品策略比较合理的综合定价原则。产品在市场中的导入、攀升、顶峰期,直至一个相对平稳的出货时间段内,可采用“渗透定价”方式,即维持相对平稳的定价曲线,前期较少获取硬件利润甚至亏损但后期可获得一定收益,也较能稳定消费者的购买信心。但当生命周期长达下代主力机器即将发布及上市之后,则可视为一个新的“渗透定价”区间。 不同的”渗透定价”区间之间,则以类似“撇脂定价”法接续,所谓“撇脂定价”指的就是随着成本的变迁,逐步降低价格,在产品周期早期获得较多利润,而后期则配合放量逐步降价,收窄利润。之所以说是“类似撇脂定价”,就是小米的这种周期接续的综合定价法中,始终紧密围绕着“成本定价”这道单维曲线,波动不大。 当然,这种综合定价策略的首要前提是,一款产品无论是性能、体验都能支撑一款经典产品所需的超长生命周期。 其实,我从小米 2S 降价行为看到的更多这个公司逐渐显露出来的越来越浓烈且绵密的进取热情与战意。在 2S降价到 1299 元后,小米完成了在手机入门市场的全覆盖:699 元的红米,1299 元的16G米 2S,1999 元的米 3。而且在每个价位段,小米的性价比都具备了还算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 后续小米推出新品,应该会继续守住这三个价位档,不断填补新品进来。而 500-2000 元是中国手机厂商的集中出货区,今年这场戏肯定是要越来越好看了。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