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https://www.051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评论 > 正文

数字时代身后事:人没了 网络数据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4-04-02 16:42:35 所属栏目:评论 来源:站长网
导读:沃顿名誉退休金融教授杰克·古藤泰格(Jack Guttentag)并不是一个不正常的人,但他却经常会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当他去世后,他在个人和专业领域的数字资产将会何去何从?90高

数字时代 网络数字 身后事

数字时代身后事:人没了,网络数据怎么办

导语:美国沃顿商学院旗下电子杂志《沃顿知识在线》上周刊登题为《安息:数字时代的身后事》(Rest in Peace: Planning for Your Demise, Digitally)的评论文章称,数字时代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各种便利,但由于人们通过网络渠道存储了大量个人数据,一旦用户身故,这些数据的所有权和继承权就会带来很多麻烦,如何处理这些资产不仅有可能困扰用户,同时也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但这其中同样有可能蕴含新的商业机会。

以下为文章全文:

沃顿名誉退休金融教授杰克·古藤泰格(Jack Guttentag)并不是一个不正常的人,但他却经常会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当他去世后,他在个人和专业领域的数字资产将会何去何从?90高龄的古藤泰格经营着一家名叫The Mortgage Professor的网络公司,专门针对家庭贷款问题提供建议。

“我短期内还不想死——我制定了5年的商业计划——但我对待这件事情时,必须表现得像是时日不多一样。”古藤泰格说,“这并不容易。”

古藤泰格已经给妻子写好了一份书面文件,指导她如何与两位合伙人和律师商议后,将网站卖掉。近几年来,他收到过很多收购要约,但古藤泰格却从来都不想放弃这份事业,也不想给别人打工。(他预计这家有着多个注册商标和域名的公司,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值。)

古藤泰格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厚厚的文件夹,里面有一大摞文件,密密麻麻地列出了各个网站上的ID、PIN码和密码。他还将多年来拍摄的几乎所有照片都做了数字化处理,不仅保存在他的电脑上,还在云计算服务Dropbox上保留了副本。但其中并未包含其他家庭成员给他的家庭照片。“我儿子拍了一些,还为我的90岁生日聚会制作了一份幻灯片,但多数仍在我办公室的盒子里放着,这让我很内疚。”古藤泰格指出。

在当今时代,几乎所有人都在逐渐增加上网时间,从而创造了一份寿命超过其本人的数据遗产,这也不可避免地给身后事带来了新的挑战。不光是古藤泰格这样的消费者希望在生前整理好自己的虚拟资产,财产律师们也在研究数字所有权的构成状况,科技公司同样在提供新的服务来处理数字时代的身后事,社交网络公司则纷纷构建各种平台来帮助人们吊唁死者。

“标准在进化,”沃顿法律研究和商业伦理教授安德里亚·麦特维辛(Andrea Matwyshyn)说,“今后几年将会形成一个反馈回路:消费者的技能将会增加,企业也将简化模式,而法律行业同样会形成规范化的财产规划。”

数字时代的身后事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的报告,美国成年人去年每天的上网时间大约为5小时,2012年为4小时31分,2011年为3小时50分。社交媒体网站在其中占据了很大比例:市场研究公司Ipsos Open Thinking Exchange的数据显示,18至64岁的美国社交网络用户表示,他们每天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为3.2小时。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将近四分之三的美国成年网民使用社交网站,其中42%的成年人目前使用多个社交网站。

“我们已经太过依赖数字通讯和社交媒体了。”麦特维辛指出,“对很多人来说,他们的数字身份与物理身份旗鼓相当,有些时候甚至更加重要。”

然而,却很少有人对自己去世后如何处理这些数字身份或网络资产作出安排。2012年,美国联邦政府在个人金融推荐列表中增加了“社交媒体意愿”一栏。政府建议人们制定一个网络资产执行人,负责帮助用户关闭电子邮箱、博客和其他网络账号。此人还将执行死者对社交媒体资料的处置意愿:既可以完全关闭,也可以继续保留,以供亲友回忆。

多数科技和社交媒体公司都针对用户身故后如何处理他们发布的网络内容,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毕竟,我们的数字资产——我们发布的照片、我们起草的邮件和我们发出的状态更新——本来就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这些内容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属于Twitter和雅虎等负责存储这些信息的公司。

“企业的角色很微妙。”麦特维辛说,“一方面,由于他们要处理数量庞大的独特请求,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所以资源会受到局限。另一方面,当用户离世后,满足他们家人的需求是符合道义的事情。况且,这类业务也蕴含着机遇,可以以此提升自己的声誉。”

例如,谷歌从去年开始就推出了不活跃账户管理器功能,允许用户自行决定其身故后如何处置他们的账户。与此同时,一旦可以提交死亡证明的副本,Twitter便会应财产执行人或直系亲属的要求关闭相应的账号。Facebook也会应资产执行人的要求删除账号,或者继续保留,以供亲友纪念死者,甚至允许他们继续在上面发布评论、照片和链接。

雅虎旗下的Flickr采用了母公司的服务条款:一旦用户身故,其账号及账号中的内容都将作废。谷歌旗下的YouTube则遵守谷歌的规定。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表示:“一旦Instagram用户死亡,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例如,用户可能在其过世的叔叔的页面上回忆他的生日。或者,还有人会在朋友周年祭之际“访问”好友页面。“以往,我们会围着墓地纪念死者,但现在,我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使用新的沟通方式。”沃顿市场营销教授大卫·贝尔(David Bell)说。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文化与文化之间,丧事都有很大差异。”贝尔指出,“但我们希望看到礼貌得体的新风俗,并且希望能够涌现出不同的平台和工具来供人们寄托哀思。家人应该可以永久保留这些东西。”

但在线纪念同样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谁负责监护这些资料?谁可以获得访问权?谁有权决定应该包含哪些内容?这决定涉及哪些因素?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信息学博士候选人杰得·布鲁贝克(Jed Brubaker)的研究方向是数字身份、社交媒体和以人为中心的计算,他对数字遗产的相关问题很感兴趣。“在谈到Tumblr、Twitter、Facebook、Instagram和其他拥有大量用户的准公共社交媒体时,所有权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他指出,“我们的虚拟物品是否始终被视为‘资产’?”

倘若不是资产,那究竟是什么?“是通讯。”他说,“他们在Facebook或Twitter中讨论了内容。原本短暂的通讯现在却可以保留下来。它可以被记录下来,留下数字痕迹。”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