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海龙电子城的衰落 是自掘坟墓的后果
电商不仅冲击了中关村,与中关村模式类似发展起来的南京珠江路,深圳华强北都受到了影响。“以前这里好的商城每平方米日租金几十元,超过了新街口,还是有人抢着租。现在,日租金只有几块钱一平方米,还是有不少商城出现了空租、退租。” 珠江路科技街管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若谷说。 1999 年 5 月 6 日,第二届中关村电脑节,中国佛学院教务长助理持真到北京展览馆展厅咨询电脑信息,准备购进电脑用于佛教教学。 欺诈、售假,商誉失守才是中关村电子卖场没落的病根 相较于竞争和电商的冲击,其实中关村的没落更是咎由自取的。 随着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大卖场从高科技变为低端业态。市场里随处可见“严禁非法拉客”的标识。在大卖场购物的人都会“吐槽”小哥拉客严重。“进门儿就感觉被绑架似的。非得跟着你逛,跟进了土匪窝一样。”在海龙集团董事长鲁瑞清所著的《解读中关村一号——IT卖场的秘密》一书中写道,在低价格、薄毛利的情况下,商户要维持生存、运营和发展,没有别的出路,只能拼数量。大卖场这条路已经越走越窄。 很多中国人有砍价情怀,中关村实行不明码标价的议价制度,消费者可以从砍价中获得成就感。但是,卖家知道每种产品的信息和价格,买家则不然。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下,一旦买家无法判定产品的性能和价格,就可能被卖家哄骗。 商家在产品利润日益下降形势下,为了生存不得不绞尽脑汁,强行拉客、非法导购、价格欺诈、售卖翻新产品已成电子卖场之常态,甚至是出现了卖场管理方跟商家联起手来一起欺骗消费者的现象。在面对外界质疑时,曾有管理者这样维护过议价制度:“每次成交的价格均是买卖双方自愿达成的。” 从一进门就开始粘人的导购,到店里的洗脑,忽悠换其他型号,中关村电子商场的声誉越来越差,虽然里面不乏诚实经营的商户,但是在不良商家的拉低形象下,在外界看来,中关村逐渐成为了一个骗子的天堂。 曾经生意火爆一时的太平洋数码城关张之后,京城商城CEO刘强东前段时间在其微博中表示:“其实不是京东们革了你们的命,而是你们自己!扪心而问,你们做了多少偷梁换柱勾当?卖了多少水货假货?暴打了多少客户?这是因果报应!” 从中关村起家的刘强东。 除了转型,中关村已经没有其他生存之道 早在2004年,中关村一些管理者就意识到了电子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海龙、科贸等5家卖家联合成立了中关村电子产品贸易商会。但商会却没有解决普遍存在的宰客、欺诈等问题。 2008年,中关村推出了中关村电子产品报价系统,直接目的就是解决电子产品价格不透明的问题。按照设想,卖场内部会设有很多查询机器,消费者可以当场查询价格,包括每种型号产品的最高价和畅销价。最高价是该产品所允许的最高报价,畅销价为市场平均成交价。 但是报价系统的推出,却没有丝毫减少市场中的欺诈现象。报价系统的报价事实上并没有遵循各大卖场的定价。2009年,央视经济频道曾调查,一些商家报价3000元的相机,在系统里单机价格达4650元,贵出了1600多元。报价系统不仅没有给出真是合理的价格,反而成为商家高价欺骗顾客的依据。另外,消费者在现场查询还十分困难,海龙大厦仅有的几台报价查询电脑还出现了故障。 电子报价系统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商会2008年底开始在部分卖场试行明码标价制度。到2009年,大部分商家销售的商品都有了明确的标价。但是这一制度只是表面实行得较好。实际上,有网友反映,一台标价6600元的电脑砍价后以6100元价格成交。但是回家后在网上一查,同样的机器只需要3700元。 对商场的管理者而言,如果完全解决价格欺诈问题,可能影响到商户的生存,从而对卖场管理者不利。但是如果自由放任后,整个中关村的声誉都在下降,还是对管理者不利。在没有强有力的整顿下,中关村才一步步滑入泥潭。 以前消费者并没有多大的选择,只能到实体店购买电子产品。电子商务兴起后,商家们在利润被压缩的情况下,不思进取,反而让欺诈现象更加严重。消费者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自然不会再去中关村了。如今,中关村除了转型,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了。 2009年 8 月 19 日下午,北京海淀分局警方抓获一名 " 黑导购 "。" 强拉强卖 "" 欺诈消费 " 的导购也是中关村卖场一直被人诟病的地方。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