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运营商合约机地下产业链:另一个世界
2、终端厂商。在运营商集采规则中,国产手机厂商处于产业链下游,并无太大话语权,为了维持渠道出货量甚至采取亏损策略。而在实际操作中,终端厂商通过微利或者亏损,换市场的策略,也已大打折扣。华为、中兴等从2013年起都已砍掉了亏损的运营商低端入门机集采项目。 3、正规渠道商。据运营商省级销售人员透露,越是大的渠道商,因为有代理权限制,在这种“不对称”竞争中越处于市场下风。“你看iPhone 5S拆包裸机都卖到4600了,你让正规渠道怎么玩合约机销售?” 4、运营商底层员工。运营商底层员工薪水并不高,很多还是非正式编制职工,在这场从上而下的“加码运动”中处于最底层,“不做假,KPI根本不可能完成”,而市场恶性竞争也造成近些年运营商各级公司频频出事。2011年浙江移动、山东移动等曾因公开销售“联通iPhone拆包机”,造成联通“两个月iPhone合约被拆包10万台,损失约6亿元”,后者愤而上告工信部。山东联通某市公司区域副总,更是因合约“担保机”被大量恶意套机,不堪损失跳楼身亡。 在国际上,美国、日本、欧洲等运营商曾采取“SIM卡锁终端”方式,来防止合约机拆包现象,中国联通后来采取的“机卡绑定”政策也是借鉴于此,但实践证明并不能应对更加“智慧”的渠道合作伙伴。 本文所介绍的一些情况,只是这个“地下产业链”的冰山一角,存在多年,产业链日趋默契,但并不为外人所知。并且伴随运营商合约机在渠道渗透能力逐渐增强,正越演越烈。中国移动今年目标销售TD手机是2.2亿部,更是被“地下产业链”各方窃喜。 但无论是作为企业的运营商,还是作为个人的绝大多数运营商员工,并未就此获利,反而为此背上了沉重负担。从根本上而言,运营商高层如不改变“简单粗暴”的KPI模式,被“拆包”注定会成为一个无解难题。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