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试不爽的恐惧营销是如何吓死宝宝的?
前几天和木木老师约好一起吃饭,路过屈臣氏。遂吐槽了几句,现在是不敢进屈臣氏了,导购大姐们一个个如狼似虎,高贵冷艳的。一上来就不客气地指着你说:毛孔大,又长痘、皮肤暗沉。(就算是事实,这样也很不开心好吧)你要是选点别的商品,又来一套,这个堵塞毛孔,用完你的问题更严重,巴巴拉拉说个没完。所以即便每次看到手机里屈臣氏的推送消息,一想起几次的不愉快消费体验,就此作罢。 所以你看,简单粗暴地恐吓消费者,只会吓跑他们。 20世纪6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霍华德·莱文瑟做过一组恐惧实验。他想看看自己是否说服一组耶鲁大学的高年级学生去注射破伤风针。于是他把这些学生分为几组,并给每位同学发了一本小册子。不同的是小册子有几种版本,有的学生拿到的是”高恐惧版本“里面使用了夸张的文字去描述破伤风的症状,并且配有几个使用导尿管、鼻管、并带有气管切开术伤口的破伤风患者的图片。在低恐惧版本里,描述危险性的语言却较为低调,并且省去了配图。 这组实验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计到的。当发给这些学生问卷时,那些得到高恐惧册子的同学更加相信破伤风的危险,和注射预防针的重要性。但是试验一个月结束后,几乎没有什么实验对象——仅有3%的人——真正到卫生中心接受了免费的预防注射。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恐惧营销对于消费者是有作用的,能够引起他的注意力,能够刺激他的情绪,但是要想达到最终的交易成果,没那么简单。 就像,戒烟广告那么多,并没有多少人因为看了戒烟的公益广告而真正戒烟。 面对恐惧,我们的本能反应更多的是躲避和排斥(就像生病打针,应激反应就是缩回手臂),而不是去反抗(接受解决的办法),这是恐惧营销最致命的缺陷。所以,在利用恐惧营销时,如何能够刺激用户去积极反抗,更考验的是产品的附着力和营销的手段了。我们需要更加方便的给出解决方案,并让用户感受到解决的可能性。 源自木木博客,一个新鲜、有趣、有料的学习平台!网络营销策略、运营推广、成功案例故事、微信营销、文案精华也罢。一大波精彩,等你来! 注:相关网站建设技巧阅读请移步到建站教程频道。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