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https://www.051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编程要点 > 资讯 > 正文

唱片业成就了姚谦 他为什么沉寂十年后却投身互联网音乐?

发布时间:2016-09-10 07:56:42 所属栏目:资讯 来源:钛媒体 
导读:摘要: 谈EDM(Electronic Dance Music),谈音乐节Live,谈网络直播,这位60后新晋互联网人正在探究00后,自认是无畏的双子座,&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摘要: 谈EDM(Electronic Dance Music),谈音乐节Live,谈网络直播,这位60后新晋互联网人正在探究00后,自认是无畏的双子座,“永远在想下一件事情是怎么样”。

  

唱片业成就了姚谦,他为什么沉寂十年后却投身互联网音乐?

  姚谦在钛媒体T-EDGE MUSIC 科技论坛

  姚谦一度是台湾文艺风尚的代表,既精于艺术创作,又能玩转市场运营,算得上是华语乐坛难得的“奇葩”。他最为人知的身份是填词人,但还曾有一个重要角色是EMI,Sony唱片公司的总经理。曾影响了整个华语地区唱片行业的他,沉寂了近十年之后,在今年3月跨界到了互联网圈,加入乐视音乐担任高级副总裁。

  钛媒体T-EDGE MUSIC 科技论坛找到了这朵“奇葩”。钛媒体联合创始人、《商业价值》出版人刘湘明与姚谦,进行了一场结合音乐与科技,有关创作、运营和互联网的对话。

  谈论华语音乐的发展,一定绕不开台湾流行歌坛。这股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刮起,蔓延至今的音乐“台风”,影响了几代大陆人对于流行音乐的审美认知。伍思凯、侯湘婷、萧亚轩、李玟、江美琪、林忆莲、刘若英、蔡健雅、庾澄庆、黄立行等流行于不同时期、音乐风格迥异大咖小将们,背后都有同一个关键词——“姚门子弟”。

  姚谦在开场聊起了影响一代人记忆的《鲁冰花》背后的创作故事,慢斯条理地像是在轻描淡写一个偶然的巧合:

  电影导演临时来录音室找人,而“我”恰好在。

  然而观照姚谦的个人履历,他口中这次“刚刚好”的创作灵感,实际上有一个大量阅读沉淀期作铺垫。这首仅用了两小时就创作出来的电影同名歌曲《鲁冰花》,在1989年斩获了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歌曲奖,也开启了姚谦的词作人职业生涯。

  或许正是这段经历,让姚谦更加深刻认知到,“音乐是所有的文艺媒体里最适合这个时代的”。在他看来,现在是快速片断化的时代,音乐的创作是最接近片断化的,“它是最短的创作,消耗的时间最少”,“如果钟意一首歌,你可以听一百次”。

  “乐坛伯乐”姚谦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自己的职业上升期刚好出现在台湾唱片业勃兴的年代,他把这一切都归功于天时与地利。不过,在唱片时代就懂得粉丝经济运营的他,坦言自己并不喜欢当前流行的“粉丝经济”。他认为没有作品的艺人,挤压了公众空间去容纳一些差异化的作品。从事音乐平台的媒体人,更应该去思考如何去呈现少部分“有作品”的音乐人。

  在互联网时代,姚谦对科技之于人类的影响表现得颇为乐观。他认为,当下有关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式地表达,本质上与书信时代并无差异,都是一种寻找价值观与认同感的过程。创作是阅读的对照,作品的表达往往背负着特有时代的意义。

  谈EDM(Electronic Dance Music),谈音乐节Live,谈网络直播,这位60后新晋互联网人正在探究00后,自认是无畏的双子座,“永远在想下一件事情是怎么样”。

  在当下大部分艺术创作者都试图远离现代社会回归原始状态的时候,姚谦并不抗拒技术给艺术带来的改变。在他眼中,变才是唯一的不变,“技术是服务于创作的,创作者千万不要对抗技术”,也要清醒认识到“营运人也千万不要把技术当做创作”。

  以下是姚谦与刘湘明在2016年钛媒体 T- EDGE MUSIC 论坛上的精彩对话,经钛媒体整理:

  刘湘明:现在这样的社会,跟您写作《鲁冰花》的那个时代相比,您觉得社会有什么变化?您自己有什么变化?

  姚谦:今天我在微信上看到李安谈他的新的想法。他说,这个世界不停要面对的就是改变。你自己和你接触的人都在改变。所以这个时代变化非常大,而这些改变是由每一天的小改变累积的。

  说到《鲁冰花》,一开始我很高兴,大家都听《鲁冰花》。久了之后,大家都说小时候听《鲁冰花》,所以我开始想了一些应对这个话题的方法。最后想了一个办法,说那首歌是我小时候写的。

  改变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而且改变是一件很正面的事情,不要害怕改变。我现在可以跳到写《鲁冰花》的场景,那时候我是个新人,那时候台湾的唱片业发展还没有特别好,只是从卡带唱片还没有转到CD之前,大家求生存的时候。

  《鲁冰花》这首歌的成形是在电影(《鲁冰花》)拍了一半的时候,电影里面有孩子要唱一首歌。《鲁冰花》是一本台湾的乡土小说,写的一个关于偏僻乡村茶园里的一个孩子的故事。其实当时那个小说是批评台湾“谋杀人才”的教育系统,是教育谋杀天才的故事。但是他(小说《鲁冰花》作者钟肇政)做了一个包装,用很温情的方法来谈,一个孩子因为教育系统的原因死了。

  他(主人公)是难产而生下来的孩子,所以他经常碰到挫折——跟父亲沟通不好,长他几岁的姐姐愿意支持他,但是学校不愿意支持。所以他经常在受到挫折的时候去采茶唱歌,打发采茶的枯燥,需要一些节奏,需要音乐。采茶山歌是一个很重要的音乐的传递在民间,所以需要这样一首歌。孩子会唱,大人也会唱。

  当时原作者写了一套,结果那个儿童演员老是背不起来,所以拍了一天,那首歌一直NG,后来导演就找配乐陈阳(《鲁冰花》曲作者),正好那时候我跟陈阳在录音室录郑智化的第一张专辑。导演突然闯进来,我们停下了工作。导演让我帮个忙,说能不能现在写一个歌,因为(原来那首)儿童演员背不下来。我说行,旋律让我听一下,他说那个旋律真的太难了。他就说,你想一个山歌,把民间流行的儿歌用山歌的形式展现。我大概半个小时写出来了,然后陈阳录了个小样。现在听的《鲁冰花》是从民歌发展出了全曲。

  那个年代是台湾唱片业刚刚兴起的年代,那时候校园民歌兴起,开始有蔡琴这种民歌手,不再需要电视台的支持。因为那时候台湾只有三个电视台,掌握了所有媒体的窗口。那时候的(媒介环境)就是报纸、电视和几个电台而已。因为校园的传播,因为唱片这个平台,成就了这些音乐人。

  所以那个年代我们在完成歌曲的过程,跟现在有点像,最好《我是歌手》要唱过的歌才好,或者《中国好声音》的歌,或者主流媒体。那时候我们可以不用理会主流媒体,而是建立一套校园的媒体系统,那时候的媒体系统最多的是平面报纸的乐评,第二就是电台。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