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央视“3.15”舆情分析报告
2014年“两会”刚刚结束,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央视3.15晚会(以下简称“3.15”),让亿万消费者在第32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际共同见证了平日无法看到的企业违法操作的真相。对于很多的消费者而言,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如此丑恶的事情就在我们身边悄然地发生,这些丑恶现象的披露,更是加重了广大消费者的焦虑和不安。 3.15自1991年开办至今已24年的光阴,它已经铭刻在人民群众心中,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记忆。在历年的3.15中,政府、企业、媒体、公关公司以及各行各业的领导与广大网民所高度关注。期待与恐惧同在,愤怒与希望并存。 据红麦舆情监测系统(www.soften.cn)统计信息显示:今年的3.15在突出“为让消费更有尊严”的同时,也点燃了对安全消费的希望。在时长为01:49:30的3.15晚会中共曝光了40多家企业,涉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为近年罕见。主要表现在食品药品行业、白银行业、汽车行业、软件行业、电子行业、医疗器械行业等领域。真实地还原了舆情事件的真相,给了消费者一个安全消费引导和警示。 一、3.15曝光企业舆情事件热度排行榜 (说明:①舆情事件按事件的热度的进行排序,热度是指某事件在网络平台引发的被关注程度,表示某事件舆情态势的大小,其计算公式为:热度=0.4*新闻量+0.2*论坛量+0.2*博客量+0.2*微博量。②危机舆情事件选取范围主要基于是指热度大于等于100的负面事件;重大危机舆情事件是指热度大于或等于1000 的危机事件,同时作为企业危机应对的分析对象。③数据监测的截止时间:2014年3月16日12:00。来源:红麦舆情) 从此次曝光的18家公司中,外资企业倍受舆论关注,进入眼帘的首当其冲是尼康,位居舆论榜首,舆论关注较大。作为一个百年老店的国际知名品牌,投诉居然如此之多,把赚来的钱都用在了哪里,令人不解。在维护自己的形象上,相形见绌,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个头痛的问题,监管部门多次强调,却还是有很多商贩依然唯我独行,不把政府和媒体放在眼里,更不把消费者的安危放在心上。从此次曝光过程来看,食品行业要从源头抓起,尤其是奶粉行业监管依然不能放松,而此次“洋奶粉”问题再次打击了消费者购买国外奶粉的念头和信心。 2013年,白银行业中市场不景气,直接导致内幕交易,使消费者投资理财方面被忽悠,使白银行业监管成为舆情重灾区,这些问题主要在天津、北京、青岛、长沙、上海等城市,可谓“遍地开花”。 二、3.15舆情相关特征分析 1、从时间分布来看 从以上图可以看出,每年的3.15曝光的问题呈现递增趋势,直到2012年,主题事件开始递减,此次也不例外,并递减趋势稍有加快。2014年的3.15与以往相比,给观众有些事件不多的感觉。其实,在我们平日所了解的曝光事件中,重点危机事件往往不止这些。广大消费者应学会掌握理性维权和群体维权,不仅可以减少维权成本,还可增加了更多的舆论声量。 由此来看,今年的3.15在曝光范围上有所收敛,但所涉及企业比以往增加了不少。很多问题都在间接地提示消费者:要多增加一些安全消费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晚会注入了更多元素,首次出现了“权威发布”、“消费预警”、“政府在行动”等环节,而“消费预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舆情管理中的舆情预警机制之一,可以减少和避免更重大的危机出现。这些新环节的推出目的很明确,就是进一步加重警示作用。因为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和法制环境里,消费者中的大多数处于弱势境地,所遭遇的恶果,也往往只能由消费者自己来承担。至于企业遭遇的所谓“舆情危机”,并不令人同情,即便有应对“舆情危机”的能力和机敏,也忽视了消费者的创伤。 2、从行业分布来看 近几年,在我们的日常消费中各个行业都会存在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几乎无法回避,谁也无法洁身自好。市场上各种投资理财产品可谓应有尽有,无不让消费者为之心动,在市场不景气和物价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消费者为了让自己积蓄的钞票不致于太过缩水,把存在银行的钱拿出来搞投资,忽略了“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提示。也许,许多“理财产品”会直接告诉你:千万别对“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话太在意,以免错过了让自己的钱下蛋的机会。 通过以上图可以得知,潜规则的发生在被央视曝光的众多行业里面,多为中小企业和小作坊,成为监管的盲区。此次白银行业被看做是重头戏,在央视曝光的企业中达到12家。同时,白银行业也是首次遭到央视媒体的曝光,现货白银投资将视为现行业的潜规则,可谓流年不利。 同时,央视对食品安全和汽车类产品的曝光力度总体上再次加大,食品安全和汽车产品问题每年都有新的问题出现,观众心理预期年年提升,成了难以违抗的趋势。并且具有明显的严重性、持续性、普遍性等特点。 此外,消费者认为维权成本最高的行业是食品餐饮、医疗卫生和互联网金融。据调查数据显示,有71.4%的网购者在过去一年中有过不愉快的网上购物体验。其中,“图文描述与实际不符,收货后感到失望”成为网购不愉快体验的首要原因。本次调查中,有56.5%的网购人群认为“图文描述夸张,与物品不符,收货后感到失望”。 3、从地域分布来看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