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https://www.051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评论 > 正文

从《爸爸去哪儿》的春节热映,再看电影去哪儿?

发布时间:2014-02-04 09:13:51 所属栏目:评论 来源:站长网
导读:国内大部分从业者都还不明白,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那只是一个半成品!

爸爸去哪儿 春节电影

1月31日,《爸爸去哪儿》上映,这注定又是一部即将引起争议的电影,它在广电总局的备案是纪录片,它被电影行业的从业者们视为是一期加长版综艺。在业内关于它的讨论中,大多数人均将它归于一个应景的圈钱作品,并期待着它会成为《中国好声音》电影版的炮灰同伴,于喧闹中迅速归于沉寂。但是,结果可能出乎意料。

从目前各大购票网站的预售,以及各大院线的预排片来看,《爸爸去哪儿》将有可能在首日获得25%以上的场次,成为继《大闹天宫》之后,2014年第六部过亿票房的电影,《澳门风云》、《前任攻略》这两部原本被业内看好的同档期竞争对手反而落后了一整个身位。2月5日上映的合家欢电影《冰雪奇缘》本是迪斯尼的全球吸金大作,但考虑到春节时期,国内二三线城市才是电影市场的主阵地,进口动画电影向下渗透的能力有限,因此似乎也很难撼动《爸爸去哪儿》攻城掠池的步伐。

(虎嗅注:截至到1月31日晚8点半,《爸爸》电影观影人次、场均人次及上座率三项数据均位列春节档榜首:全国放映1.8万场,观影人次约170万,首日票房突破5600万。)

2013年6月份的暑期档,《小时代》的上映,刺激了我们认真审视国内电影观众群的结构化转移,默默接受目前年轻人已经成为主流观影人群的现状。在新一年的春节档,《爸爸去哪儿》的上映,可能是提醒我们需要再次思考,电影院对于当今的中国观众来说,它的价值意义究竟是什么?国内观众可能会因为什么大批量涌向电影院?

一、回顾:国内未发育起来即被迫中断的发行机制

在80年代,中国曾经迎来电影产业最辉煌的时期,当时的年观影人次是以百亿为单位计算,极度贫瘠的社交活动中除了高大上的交谊舞之外,小伙伴们共同围观一部电影是唯一的选择。虽然当时从制作到发行仍然是由行政主导,但市场的热度使得国产电影的内容开放尺度与今日相比依然显得灵活而机智。

不过受制于彼时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限制,卖座电影大部分是合拍片,从《垂帘听政》的政治惊悚到《少林寺》的动作爱情,从《海市蜃楼》的西部奇幻到《黑太阳731》的战争反思,各种类型电影全面繁荣,香港的电影制作体制几乎没有损耗的被引入内地。80年代中期之后,全球资本均在努力对接中国电影市场,《末代皇帝》、《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以及90年代彰显了国内电影人最后辉煌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促成这些作品面世的推动力,均是来自全球各个区域的资金以及人力的支持。

爸爸去哪儿 春节电影

就在我们的电影市场红火的年月,最成熟的北美电影市场则迎来了近五十年里最重要的变革。80年代末期,北美有线电视的用户数激增至4000万以上,各大有线电视频道逐渐成为影视内容的主要播映平台,电视剧集的投资额与内容质量也迅速提高。80年代中后期,随着录像机的普及,录像带的销售逐渐成为各大制片公司的主要收入,至1995年,仅迪斯尼一家的录像带年销售额便达到了22亿美元,远超出电影票房所能带给迪斯尼的利润。

面对渠道的分化,拥有百年历史的北美电影业,随之也在市场的操作上发生了变化。影院在所有电影的播放平台中,被用来满足那些最急切的观众,他们将给一部电影带来首轮的付费,至于如何让他们变得急切,真金白银的广告投放可远比血泪哭诉的质量告白要更管用。因此除了电影的制作预算大幅度增加之外,一部A级电影的北美影院发行费用从80年代初期的平均500万,至1997年便迅速增长至2500万左右。

好莱坞的从业者们很清楚的是,最容易被舆论所影响的这部分观众,往往是热情好动,荷尔蒙狂飙,但现实中的社交半径和社交项目均匮乏,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又很模糊的年轻人。他们去影院看一部电影与后来排队去买第一部手机的心态是一致的,“广告宣传营造出了一个悬念,我一定要比其他人更早的揭开它的真相”。至于那些工作繁忙的成年人,让他们这些沙发土豆看DVD和电视点播吧,反正他们买得起蓝光和超大屏幕的投影。这样的策略调整,最终在90年代,形成了北美电影的播映窗口周期制度,从各个渠道各类平台中,一部电影均可以做到利益的最大化。

与此同时,反观90年代的中国,刚刚起步的电影工业也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化。但正是因为市场化改革,失去政府直接的资金支持之后,原有的电影发行机制又被中断,稍显稚嫩的中国电影工业在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影响面前溃不成军。数字技术的革新促使音视频产品被盗版全面侵袭,全球各地的电影愉快的奔向大陆年轻人的怀中,我们几乎在一夜之间便丢掉了整个电影市场。除了制造影碟机和大屏幕电视的家电企业,除了加工销售光碟的地下盗版业,国内在电影方面的市场收益急速萎缩,内容生产一度被迫进入半休眠的状态。

二、现状:精准定位、偶像牵引或电视平台推广的威力

如果去检索一名中国观众的记忆,我们会发现在他的脑海中,近二十年时间里,90%以上的电影所观看的场所都不是影院。一名观众对电影的爱好,与他在录像厅、电视、电脑等各种小屏幕上所观看的盗版数量几乎是正相关。这种观众对影院观影的陌生感,使得随商业地产开发,而重获繁荣的电影院,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即影院只是放大之后的客厅,仅此而已。

当欧美等成熟市场中,在不断通过舆论激起年轻观众对影院观影的仪式感记忆,并且通过高密度的预告片投放,来制造悬念引发一睹为快的刚性需求时,中国电影市场的观众,则悄悄的将社交性摆在了电影院的大门之前。去观看一部电影,很多时候是因为最近要和恋人、爱人、孩子、父母去电影院,我们来考虑一下到时候看什么。或者是很久没有和恋人、爱人、孩子、父母出去活动了,最近有一部电影挺火的,我们可以去吃个饭,逛逛街,顺便把它消费了。

于是,老少皆宜质量稳定的3D好莱坞大片是首要的选择,熟面孔的国内资深导演和演员也是可以考虑的因素,因为有他们在,至少不会太差吧(偶尔也不靠谱),那么新导演新题材或者新演员,就得看看舆论热度够不够了,否则怎么能在两个人或者更多人之间达成共识。至于带有小众品味的电影,干嘛要在影院看呢?晚上回家一个人静静观赏不是更好。因此,小众=卧室,大众=影院,在这样的公式下,中国市场已然比一些发达国家显得更成熟,对电影的消费充满理性。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