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榜风云录
浓缩观点 2011—2013年,“刷榜”被视为最好的市场宣传手段,一个不刷榜的产品几乎不可能出现在用户的视野中。刷榜者们经常把“刷榜”和“SEO”等同,用以提高刷榜行为的合理性,很多公司一边骂刷榜,一边又不得不做。 苹果和刷榜者们的拉锯战一直持续到2013年8月。8月6日,苹果完全修改了榜单算法,App Store中国区最先使用更新后的算法,刷榜者们遭遇了灭顶之灾。 本文转自 触乐网 2011年是阿布转行的年份。在此之前,他的工作是帮助网站解决SEO(搜索引擎优化)的问题,在此之后,他开始做App Store中国区的刷榜生意。而老吕开始做刷榜生意的时间比他还要早一点。2011年也是刘阳进入人人网的年份,是郑飞辞职决定创业的年份,而这个故事就从那年开始。 故事的缘起 国内的刷榜生意发源于北京,在短时间内扩散到上海。创始者们的入行之路千奇百怪。阿布从SEO转到刷榜代理,然后自理山头。老吕原来带领着一批网络水军为产品刷评论做宣传,敏锐的嗅觉让他注意到这座巨大的金矿。同样做刷榜生意的还包括部分应用开发者,他们在推广自己应用时试着刷榜,发现效果不错后全心投入这个行当。 早期的刷榜没什么技术含量,刷榜者们会租一间民房,雇几个人,买几十台电脑,在电脑上打开iTunes客户端,用按键精灵自动执行设定好的注册和下载流程。这种半自动的流程往往会出错,需要有人在出现错误的时候进行干预,因此一般每5-6台电脑会配1-2名员工24小时轮流值守。与之相对应,刷榜的用户也不多,按阿布的说法,“10个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2011年4月,当刘阳站在静安中心楼下的时候,她对自己即将担任的工作还仅有一点儿懵懂的认识。她的新公司是北京人人游戏,职位是某项目组运营负责人。这家公司正在大张旗鼓地进入移动市场。公司的盈利方式相当简单——把手里的数款Flash页游进行简单的转换,然后扔到App Store上。 刘阳入职之后就被告知: “刷榜是最好的市场宣传手段”,并被建议将宣传预算的90%份额用于刷榜。她在看过相关的数据后认同了这一结论,同一款游戏,刷榜和其他推广手段相比,CPA(单用户注册成本)差距超过50倍。而且刷榜的用户群更精准,效果更好。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刷榜的效果都比其他的宣传效果优秀。 在人人等游戏公司开始把刷榜作为主要投放手段的同时,刷榜者也在快速更新相关技术。2011年底,部分刷榜团队掌握了更先进的手法,他们找到App Store的相关接口,使用程序模拟发包,除了注册帐号外再不需要人工参与。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相当有效,每秒钟可以模拟1万次下载行为。相关技术很快就随着团队中的程序员自立门户开始扩散。 朝阳产业 很多人认为刷榜是非正当推广手段,但刷榜者们经常把“刷榜”和“SEO”等同,用以提高刷榜行为的合理性。在他们看来,两者都是在规则允许范围内操作,甚至连他们自己都相信了这种借口。“我们又没黑苹果服务器,是按他的规则在玩”,老吕对触乐网这样解释。通过当时的报导,能够看到很多刷榜团队甚至不惮于暴露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新京报》的一篇文章这样描述:“1月18日下午,北京北五环的一个写字楼里,雄文网络CEO刘雄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接受或拒绝着客户们的刷榜要求。他应下一单业务,就意味着几个小时后,某款应用在App Store中的下载量迎来一轮暴增。”而在文章的最后,两位刷榜者信心满满,“根据许怀哲的设想,未来电视节目营销将与刷榜并驾齐驱,成为其公司主要的推广渠道。刘雄则计划刷向国外。近期新一轮的融资完毕后,他就带着队伍去刷日本、德国和美国区的App榜单。” 刷榜者们也用自己朴素的智慧试探着苹果的底线,大部分刷榜者对外宣称他们 “采用纯人工手刷”,原因是他们认为这样说“至少不是机器,苹果就不会太在乎。” 但苹果还是在乎的。2012年3月22日,苹果更改了App Store的排名规则,将非付费用户的权重清零,只承认付费用户的权重。这意味着刷榜者必须向每个账户里充值50元(App Store中国区最低充值金额),该刷榜帐号的下载行为才会被判定为有效。 “门槛一下子就提高了”,阿布对触乐网这样形容,“原来只要手里有一套程序就可以做了,现在就没那么容易了,如果第一批投入没有几十万元,根本没法积累帐号。” 即使苹果已经发出了信号,但仍然有许多人固执地认为刷榜是一门好生意,“很火爆,经常有人要投钱,觉得是好买卖。”老吕这样回忆。而阿布则觉得这一行仍有门槛,“你首先得有启动资金,没有几百万根本连帐号都注册不起,还要有技术。很多人觉得这东西来钱快,投了几百万,结果苹果改了算法,本身又没有技术门槛,这样的团队至少有五六家”。 2012年3月,一位刷榜团队的代理人走进了郑飞的办公室。郑飞是一个小开发团队的CEO,开发了两款休闲游戏并获得了不错的收入。代理希望说服他的团队和刷榜团队合作,代理向郑飞承诺,轻度游戏进入Top 10排行榜,每日平均下载量可以达到5至6万,而重度游戏每日下载量可达6000次,报价每天1.2万元。 “我当时拒绝了他,我这人胆小,而且我们也没钱做。”郑飞这么解释他当时的决定,“当时我们觉得只要东西好,就肯定有人认。” 但事实并不像郑飞想得那样乐观。2012年春季之后,苹果App Store中国区市场上的刷榜行为彻底爆发。“增长非常快,每个月增长超过20%”,阿布这样对触乐网记者介绍。而老吕则用了另一种方式介绍当时的盛况:“最多的时候,应用商店前200名除了限免的国际大作之外,其他产品基本都是刷榜上去的。”根据触乐网记者收集的信息,当时中国区市场每天有超过100款游戏产品在刷榜,这些产品背后是刷榜者操作的几百万个付费用户帐号。 开发者们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一个不刷榜的产品几乎不可能出现在用户的视野中,阿布直白地将这一现实总结为:“刷榜就能赚钱,不刷榜基本赚不到钱!”他同时对触乐网记者表示:“大多数公司都在做,很多公司一边骂刷榜,一边又不得不做,除了那些彻底没钱的公司。” 刷榜公司把刷榜行为分解为“冲榜”和“维护”两个步骤,冲榜指把某款产品从排名较低的位置刷到某个排名区间,维护则指让某款产品维持在某个排名区间内。这两种行为分别对应不同的价格,2012年7月时,“冲榜”的价格大概在2-3万元,而每日“维护”价格大约是1万-1万5千元。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