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https://www.051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评论 > 正文

为什么说高考应该对网络语言适当放行?

发布时间:2016-06-07 15:59:44 所属栏目:评论 来源:搜狐媒体平台
导读:从80后到90后,00后,都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在这代人的生活中,互联网的烙印无处不在。每年都会有许多网络流行语诞生,早在2010年,“给力”一词几乎热遍大江南北

网络语言 低俗网络用语 低俗网络语言 网络用语加入高考

文/王新喜

2016年普通高考于今日举行,对于高考,根据教育部考务要求,有一条重要规则就是,必须使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题,考生不能使用网络语言。其实自从2012年高考考试规则就已经限定了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题,此后每年高考,各地教育部都会强调禁止网络用语。网络语言被一刀切的拒之“卷”外。

从80后到90后,00后,都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在这代人的生活中,互联网的烙印无处不在。每年都会有许多网络流行语诞生,早在2010年,“给力”一词几乎热遍大江南北。“给力”也曾荣登《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当时的头条新闻原题是“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我和小伙伴儿们都惊呆了”、“人艰不拆”、“高大上”、“为国护盘”、“吓死本宝宝了”、“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等等诸如此类网络词屡见不鲜。

在高考中,低俗的网络语言是对考试严肃性的亵渎吗?这恐怕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许多网络语言网络用词甚至已经进入了现代汉语体系,现代汉语词汇体系其实也一直处于不断丰富、变化之中,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兴盛之后,网络语言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外延宽度。当然,我们也得承认,目前的网络语言,整体的状况是糟粕居多,精华有限,但某种程度,精华部分也加速了语言的更新换代。但目前,部分业内人士就担忧网络语言对现有语言造成太大的冲击,甚至糟蹋了几千年形成的汉语言文字体系。这也是高考杜绝网络语言的一大依据缘由。

无论是正规用语,还是网络用词,都有粗俗下作的词汇。网络流行语有一个极端,那就是低俗化。例如:“神马”、“辣么美”、“表酱紫”、“屌丝”“装逼”、“狂拽炫酷叼炸天”、“日了狗了”“绿茶婊”等网络词汇有幼稚化、低龄化、粗俗化的一面。另外包括十动然拒、何弃疗等破坏原有汉语体系的网络用词也自然可以在考场中将其拒之于外,对于这类缺乏底蕴与偏低俗化的语言,显然不宜出现在高考的严肃场合。而对于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高考考生而言,对于网络词汇的操作自然有其度。有考生也表示,作文本身是主观题,对阅卷老师来说如果接受不了可能会影响得分,毕竟这是其人生的一场重要考试,自然都会小心翼翼。因此在高考的舞台,要相信考生的鉴别能力。粗鄙下流的网络用词,绝大多数考生不会想着要在高考的考场将其发扬光大。审卷老师对这类用词收紧审核尺度也在情理之中,大众也不会有任何非议。

但与此同时,但有些流行语的确很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客观事实,比如“时间都去哪儿了”、“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靠才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网络用词恰恰与古代俗语差不多,此类流行语也传递出时下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引领的也是一种正能量。

在“神马”、“辣么美”等许多低俗的网络用词之外,许多能够大面积流行的网络词汇却并无不妥之处,比如给力、创客、暖男、女神等。另外,类似“网红”、“O2O”、“互联网+”等新兴网络词汇的出现对应的是新兴的社会与经济现象,应该来说是扩展了原有的汉语体系,它也代表了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某个侧面特定的文化注脚。文化需要传承,现在许多文化资料不仅仅传承在印刷品之中,也存放在互联网的服务器上,以及以各种视频资料的形式被保存了下来,也有人说到,如果几十年以后,在留给后代的网络视频资料中,出现的大量的网络词汇,后代人难以读懂,这恰恰会形成文化的断层。

另外,许多网络用词随着时间推移与应用场景的增多,出现的频次在日益增加,并且已经逐渐进入正规语言体系,比如说在2012年出现的“雷人”、“宅”、“山寨”、“草根”、“粉丝”、“闪婚”等被收录为网络热词,但如今已经不再是网络热词,它已经成为在平常生活中,人们随口而出的普通词汇。在这里,网络词汇与普通词汇的界限已经消失。另外我们也需要看到,目前宅男、宅女、团购、粉丝等网络词汇皆入选作为我国语言规范标杆的《现代汉语词典》,某些网络用语,比如“晒”一词也已经增加新释义,即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许多网络热词的网络性已经消失了,这里面也包含着网络文化扶正与文化传承的意义。

因此,我们看到,少数流行语经过语义沉淀,最终可能升格为常规的汉语。而部分网络用语中,在高考考场,如果网络用词恰恰能够体现具体情境描述的意蕴,能体现语言文字功底或幽默或内涵的一面,对其放行也并无不可。

在美国,有“城市词典”这种开放式的新词新语汇聚平台,它是能够快速大规模的、及时反映草根阶层的语言变化的流行语词库,注重收集街头流行语、俚语,甚至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等汉语词汇和表达式被吸收进入正规语言体系。

而在中国,网络用词与正规汉语或许差的只是时间,时机成熟,其中精华部分终有融汇入汉语体系的一天。禁令易下,界定很难。所以,在高考的考场,应该需要一个理性的内容价值评判标准,而不是用词的评判标准。网络语言一个很大的词,经过了互联网文化的多年发展,许多词汇沉淀入正规词汇,精华与糟粕共存。众所周知,高考不是嘻哈玩笑的舞台,但一刀切的思维容易导致考生在作文用词中抱着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自然也不利于考生行文中正常水平的发挥,同时,这也会导致因为在试卷中对网络用词的界定的标准不统一,可操作性与区分度很难,导致给分标准不一致使得公平性丧失,大的方面也会对语言用词文化产生禁锢。

因为如果网络用词能成点睛之笔,或者成为文字本身的机智思维的一种体现,也自然可将其归为有价值的用词。也有人指出,网络语言备受追捧,与其活力不无相关,若能彰显个性之余,还能激发人们的更深层的表达欲。这对现代教育并非坏事。

所以,在高考中,对语意明白,语法正常,没有不规范之处的网络词汇也应该接纳。对于菜谱上出现的新的菜式,我们没有必要将其视为毒药。许多有价值的网络语言也谈不上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曲解和不尊重。当然,如何因势利导,把网络文化中好的方面充分发挥出来,也是高考舞台的难题。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