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那些事儿
或许苹果并不是你最喜欢的水果,但讨厌吃苹果的人,恐怕也不多。在水果家族中,苹果与柑橘、香蕉、葡萄并列为产量最高的“四大天王”,也被普遍誉为温带水果之王。今天我们说的不是苹果手机,也不是神曲小苹果,就来讲讲苹果自己的前世今生。 又大又圆、又红又甜的苹果,是果农们花了上千年才培育出来的。图片来源:123rf图库 中国苹果or外国苹果 中国人最熟悉的苹果,或许就是上世纪6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富士苹果”了。尽管如今有许多比它更高级的苹果,但口感酥脆、酸甜适中、价格合适的富士,仍占了中国苹果产量的半壁江山以上。 能吃到富士这样的大苹果,是现代人才有的福分。苹果的祖先,是一种叫做“新疆野苹果”的植物,野生状态下的果实只有网球大小(在野果中已经算大只了),味道酸中带苦,所幸还没酸到难以下咽。 新疆野苹果的果实。20世纪20年代,苏联著名植物学家瓦维洛夫确认它是栽培苹果的祖先。 新疆野苹果原本生长在我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后来伴随着人类迁徙、通商的脚步而扩散开来。得到新疆野苹果的各地果农,都尝试着用它和本地的果子杂交,精心挑选优秀的后代。这是项考验耐心的技术活儿,古代的果农们就这样一代代与苹果树斗志斗勇,把它们的果实调教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甜。 元朝末年,欧洲的栽培苹果传入了中国。那时中原地区其实也有苹果,称为“柰”(nài),也可以吃。可那些远道而来的国外苹果,无论口感还是味道都远超当时的“国产货”,一时被奉为奇珍特供。从此之后,中国人逐渐开始栽培这些“洋苹果”,今天中国的两大苹果产区,黄土高原和环渤海湾地区,那里的苹果树都有外国血统——不是建国后的进口货,就是几百年前的进口货。 古代中国人培育苹果的成绩有限,估计是因为国内好吃的水果太多了:既有梨、桃、杏、梅、枣、柑橘等一大堆本土水果,从汉到唐又引进了葡萄、樱桃、西瓜……酸酸的野生苹果没被重视,也情有可原吧。 新疆野苹果的花朵。苹果和桃、梨、杏、梅同属蔷薇科,所以花朵相似。 苹果的野生近亲们,例如北方林间常见的山荆子、长江流域山中的湖北海棠,虽然果实口味欠佳,但却是培育苹果的幕后英雄——它们总是被选作“砧木”,用于嫁接。 作为砧木的野生种类,在荒野中摸爬滚打了多年,比娇生惯养的良种具备更强的忍耐力。把优良品种的苹果枝条嫁接在砧木上,果树也能获得相应的忍耐特技:山荆子耐寒,在东北栽苹果若不用它做砧木,多半要冻死;湖北海棠极抗病害,由它做砧木的苹果不会惹上白粉病的麻烦。同时,砧木几乎不影响果子的味道、口感、个头和外形。 山荆子今天仍生长在我国北方的山林里,它们的果实又小又涩,但它们的植株却是苹果育种的幕后功臣。 酸苹果or甜苹果 “让松鼠咬上一口,它都得惨叫一声。”——100多年前,曾写下《瓦尔登湖》的美国作家梭罗,就这么评价家乡的苹果。松鼠是无辜的,那些苹果实在太过酸涩,令人绝望的口感直逼它们几千年前的老祖宗,而它们的“祖父辈”甚至“父辈”却是香甜的欧洲苹果。 欧洲人刚移民北美的那些年,带去的苹果苗适应不了当地的气候水土,纷纷死掉。就算长成果树,结出苹果的味道也大不如前。而且不光苹果受影响,小麦、葡萄等欧洲作物也一样长不好。在搞出适应北美的品种之前,酸掉了牙又粮食短缺的移民们也只好物尽其用,把这些酸苹果榨汁发酵,酿成了比葡萄酒略微温和的苹果酒,或是把它们切碎,烤成苹果派来吃。 苹果派这道典型的美式食品,是把苹果切碎加上黄油、糖和香料做成馅儿,外包一层面皮烤制而成。对开荒种地的早期美国移民来说,苹果派价廉物美,而且加糖之后就没那么酸了。图片来源:bloginglese.it 其实,野生苹果和它们近亲的果实都很酸涩,或许在它们看来,甜滋滋的驯化苹果才是异类。对野生苹果来说,果肉就是它们的“贿赂”工具——当种子彻底成熟时,果肉甜度骤增,并很快腐烂,散发出果酒一般的甜味,吸引各种动物前来美餐,顺便把种子带走;在此之前,酸涩的果肉则是警告大家:“别吃我,酸着呢,还没到时候呢!”我国中原地区的各种野生苹果都不怎么可口,也是因为这个。 红苹果or青苹果 不管哪个版本的“白雪公主”故事,后妈王后谋害她的凶器——毒苹果,一定是鲜红鲜红的。如果是个青苹果,估计引不起白雪公主的食欲;而如果是蓝色灰色褐色……就算再傻白甜,也猜得出苹果不对劲吧。 我们在商场里见到的苹果,外皮颜色不管是深是浅,大都是红色系或黄色系。与许多水果一样,未成熟苹果的鲜绿色,来自果皮中的叶绿素;等苹果成熟后,果皮内就逐渐产生带来红色的花青素,盖住了原本的青绿底色。 蛇果的得名跟“蛇”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它的英文名是“Red delicious apple”,在香港市场上音译为“红地厘蛇果”,传到内地一省略就成属蛇的了……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