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舆论危机不断,缘何成为全民公敌?
在我此前的文章中(您可以订阅微信公众号“科技杂谈”查阅)已经有过分析,这里简单概括: 1、中移动已经成为民众反对国企情绪的祭品。 与其他国企相比,通信更贴近民生,比如两桶油,其消费者相对社会阶层较高,所以对价格敏感度较低,而电信行业已经普遍服务化,大量用户对资费与服务极为敏感,而且这个层面的用户对国企的抵触情绪更强;再加上中移动的规模与利润都是排名第一,不骂你,骂谁? 2、中移动自身问题的积聚爆发。 如今的中移动,已经不是10年前轻身快跑的中移动,过去的规模与成绩;庞大的用户与利润;曾经规模与质量傲视全球,但如今已跟不上时代的2G网络;已经复杂臃肿的管理层级,都是一个又一个包袱,拖累中移动的自身发展与客户服务。 有一句话说得好,用枪打仗拿不回来的东西,要用嘴谈判拿回来,难度是从地到天,同样,如果企业业务、服务等自身基础出了问题,要靠新闻宣传来挽回企业形象,也是难上加难。 3、行业竞争无规范。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电信业恶性竞争使然? 在电信行业,尤其是基层,恶性竞争已经到了一个无节操无下限的地步,三家运营商往往相互拆台,如同马克·吐温《竞选市长》一文中那样,不择手段彼此破坏对方形象,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三家运营商都一身污水,整个行业都输了。 以上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内外叠加,最终造成中移动的极度被动局面。 对此,我对中移动的建议是: 1、闻过则改,诚心提升自身服务。 2、如果无过,则加勉之,反正被骂啊骂的,早就习惯了。 3、其实吧,从另一个角度想,被骂也是好事——只有风口上的那只猪,才会知道被风刮是很疼的,要是有一天,其他国企或者腾讯超过中移动了,大家的靶子跟着转移了,那时的中移动,或许反而会怀念现在呢? 争议一:资费标准内外有别,香港套餐被称“逆天” 近日,网上爆出中国移动在香港地区的68港元套餐:1700分钟通话,10000条短信,上网流量不限。有用户拿中国移动在内地推出的58元3G套餐进行对比:350分钟,10MB流量(各地不一),短信则单独收费。同是中国移动用户,花几乎同样的钱,套餐的资费标准差距却如此之大,被调侃为中国移动的“一国两制”也就不难理解了。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