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党、段子手们为何都很难成为内容领域的顶尖高手?
那是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是个谁家中能有一台彩色电视机便值得我们羡慕上好半天的时代,那时的我们买不起自己想要的变形金刚和漂亮衣服,有不起显赫富有的家世家产拿出来显摆,所以在我们之间,唯一还能切磋、炫耀和守护的,仿佛便只剩下了那一点点可怜的精神世界。” “我觉得,人活着,总是需要先能够打破边界, 然后再找到边界。前一个边界是外界给自己设定的限制和束缚,后一个边界,则指的是自己的能力、野心和欲望可及和应及的范畴。打破前者,为的是找到这个世界的丰富和可能性,打开眼界和格局。找到后者,则为的是找到自己个人的局限和使命,获得谦卑、专注与平静。” “今年五一,我和一群伙伴去草莓音乐节,最后一天下午,万青演出,天降大雨,但无人离去。台上董亚千一如既往在观众面前显得冰冷而木讷。一直到他们没有任何征兆的弹起略为陌生,专为现场表演改过的旋律,然后又在不经意间,《秦皇岛》响起,万众欢呼,他唱过此前所有,用更改过的更加漫长的现场演奏铺垫出这无所畏惧的第二轮小号。那一刻,数千人似瞬间从沉睡中醒来般,狂热,振奋,高举双手,眼眶湿润。就像是,在雨中站了整整一天,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刻的到来。” 但,假使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没有体验过那些奇妙的时刻和瞬间,又或是对相关事物没有足够深度的思考,你又怎能写出这样具有打动力的文字? 我一直觉得,做内容和写字,本质上是一种通过持续的思考和表达来连接这个世界的行为。当你可以把一件别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传递给对方从而引起对方的触动,或是当同一件事,你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思考,并通过你的思考和观点让别人获得了启发,这样的时刻会让你收获巨大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 故而我也相信,好的内容生产者,必然也是一个丰富的生活的体验者和思考者。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好的内容生产者,也一定要让自己先拥有足够丰富的生活体验,以及学会从更多的角度、视角去看待、分析一个既定的事物,而不是永远只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技巧上。 (六) 第三,我相信,你应该把你的内容当作一种“与读者交朋友”的形式。 若要想获得用户持续给予的发自内心的信任,你们之间的关系,必是无限接近于“朋友”的关系。 因而,你必须要思考,在一个你最好的朋友面前,你会如何表现?如何表达?然后,带着类似的立场去做你的内容。 就我来说,我在最好的朋友面前,往往是性格鲜明,情感丰富的。 在他们面前,我不会中庸,不会伟光正,不会高大上。而是该骂时骂,该哭时哭,该逗乐开心时逗乐开心,该义正词严则义正词严,偶尔不靠谱时就要自黑调侃式的聊聊自己的不靠谱。 我发现,带我带着这种更接近于我真实性格的特质来做我的内容完成我的表达时,用户是更容易认可和喜欢我的。 此外,若是面向朋友做内容,你也应有伦理。 所谓伦理,核心只有一点:跟你从认识一个朋友到愿意无保留的相信他是漫长的过程一样,也要相信通过内容来与用户建立信任是一个长期的事情,所以在内容面前,凡事不妨都往长了去看一步。 例如我们上篇连载中最后提到的“应不应该标题党”的问题,我的建议是,标题本身带来的是一种用户预期,所以,标题可以适度放大一些内容价值,但绝不应过度。 好比你现在有一篇70分的内容,你通过标题把它放大到75分或80分,我觉得OK。但如果你为了点击量、浏览量等非要把它渲染为一个100分的内容,事实上你已经是给了用户一个你一定无非兑现的预期,这必然会对用户造成伤害。 甚至是,如果我连续几次感觉到我被你的标题党欺骗了,我会进而对你这个号或是这个人失去信任,在我眼中,你天然就已经是一个更喜欢哗宠取宠、为了骗点击阅读而丧尽天良的存在。 所以,在三节课这个公号的运营中,我经常会跟晓萌和吴越讲:我们宁可点击率变差一点,也不要总是试图通过标题给予用户“哗宠取宠”、“博眼球”式的感觉,或者是给他们营造出来一些其实我们的内容给予不了的价值期待。 我喜欢的工作方法是:先找到一个你长期愿意相信的东西,坚守住它划定一个不可逾越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向一些短期的诱惑去妥协。否则,若无长期坚守,哪怕你短期战绩再辉煌,你在用户眼中很可能也只能成为一个过眼云烟式的枪手。 (七) 第四,我相信,你更应该围绕着你发自内心相信的、喜欢的东西来做内容。让你的内容与你的人,尽可能是“合一”的。 以我为例,可能很多人都发现了,我喜欢写长篇大论式的认真表达,不太喜欢短平快的段子,这在今天的互联网上,其实有点儿非主流。 尤其是,好久以前就已经不断有人在跟我说,现在已经是读图时代了,已经是短视频时代了,已经是表情秀冷笑话黄段子时代了,你那种长篇大论的东西没人看的,你要跟上时代。 然而,我仍然在一篇接一篇的写我的长篇大论认真表达,仍然动不动三四千字。 理由无它,只因我从从很小开始就被很多认真的文字打动过,从那时开始我就很坚定的相信,认真的表达和文字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力量。我相信,既然它能打动我,也一定能打动很多像我一样的人。 而当我在围绕着以一种自己更加认同、喜欢的方式在做内容,我发现,我更容易发上力——其实这个逻辑很简单,如果一个东西,你自己都不能相信它喜欢它,你又如何能把它介绍给别人并让别人喜欢上它? 重要的是,这种状态下的我,是“合一”的,也是内心平静的。相比天天都在追随别人和摇摆,这样的感受会让我更能做出来一些好内容。 还是围绕着“合一”这个感觉,再举个小例子。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