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https://www.051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编程要点 > 资讯 > 正文

日本零售业启示录:传统有“欣喜”,数字化很“隐忧”

发布时间:2018-12-13 01:56:33 所属栏目:资讯 来源:36氪
导读:副标题#e# 原标题:日本零售业启示录:传统有“欣喜”,数字化很“隐忧”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零售老板内参”(ID:lslb168),作者:叶生晅,编辑:万德乾;36氪经授权转载。 本文作者为帷幄(Whale)公司CEO叶生晅。文章缘起作者在一次日本东京

关键的团队提成机制。在香港,零售店员的收入普遍由“基本工资+个人提成”构成,基本工资占比总收入的3成,店员为了拿到提成自然会拼命推销。而日本的工资结构是“基本工资+团队提成”,基本工资占比总收入7-8成。只有每一个人都积极认真对待每一个客户,才能拉升整个团队的销售总额,这确保了日本零售服务的无差别化。

此外,在日本人的价值观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服务是对等的,即“我为别人提供优质服务,别人也会对我提供优质服务”。

第三、自助售货机高度普及

这两年,无人零售在中国火了一阵子。无人货架、自助售货机、无人店是2017年中国零售业创新的最热闹风景。当然,快起快落的中国无人零售,与日本遍布全国的自动贩售机(贩售为日式汉语),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

日本早就司空见惯的“无人零售”模式——自动贩售机,在日本已经存在百年。最早是通过小盒子承载商品,由顾客自主拿取的方式。

日本零售业启示录:传统有“欣喜”,数字化很“隐忧”

二战后,随着日本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入,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高企,日本饮料商主动出资铺设自动贩售机,以此来代替小卖部占领市场。50年发展,自动贩售机覆盖的商品种类也从早期的饮料、零食,发展到果蔬生鲜、咖啡热饮及化妆品等日用生活品,日本以人均30台的数量,成为全球自动贩售机最多的国家。

并且,日本自动贩售机的投放,是无差别的投放。即使是日本乡村很偏僻的角落,一个月只能卖掉几瓶饮料,也会一直投放使用,宁可只为了满足几个人的需求,也不落下任何一个人的需求。所以,日本无人零售的逻辑基点是为他人提供便利,不完全在意是否盈利。

中国在无人零售的无人货架和无人店上的探索,从未在日本有过发展,除了日本人注重线下购物体验以外,更重要的还是几十米一台的自动售货机,早已为日本人提供了更便捷的购买方式。

以上三点,见证了日本传统零售业的发展之成熟;服务意识水准之高。

但与中国正在兴起的“新零售”相比,日本零售业整体都选择了观望和等待。

- 3 -为什么日本不进行“新零售”

为什么日本没有“新零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零售科技化创新,得益于互联网产业的发达。这方面,上游端的互联网产业,中国和美国确实走在日本的前面。

第一、电商遇阻

日本虽然也有乐天、亚马逊(日本)这样的电商平台,但电商的整体规模依然非常小。

2015年,日本家庭中参加过网购的比例只有27%。也就是说,有接近3/4的日本人,一年时间里都没有在网上买过一件东西。2017年,网购在整个日本零售市场份额占比仅为5.79%,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日本的电商与线下零售对比,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价格方面完全没有优势。中国的电商可以通过去掉部分中间缓解,来获得价格优势,从而挤压线下零售的份额。但是日本零售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整个流通链已经非常优化,中间环节很少,线下零售的效率非常高。

还有,作为主要由人工履约的物流业,造成日本的物流服务费用极高。拿日本最大的黑猫和佐川,对比中国的顺丰和三通一达,物流成本基本都在中国的3倍以上,而且线上商家也不会有阿里的物流平台机制,可以大量补贴消费者,造成线上的卖价一定要比线下更贵。

尤其是高频次的日常生活品,线下零售因为顾客购买频次多,更能提供极具竞争优势的售价。

便捷性方面,日本拥有大量购物中心、便利店,加上各种自助售货机的补充,线下购物的便捷性,其实没有给电商的“送货上门”,留下什么打造价值差异化的空间。

另外,日本人其实很注重线下的购物体验。上文提到,日本零售业一直重视细节和体验的打造,吸引着消费者更倾向于去线下购物。

可以说,日本的社会和现实国情,决定日本的电商行业,不可能诞生阿里巴巴这样的在线零售巨头。日本电商在全球市场的对比中,也处在很低的位置。

第二、移动支付受困

这点很有意思,全球最早发明二维码支付的是日本人,却对移动支付不感兴趣。

日本不仅没有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这样的全民支付工具,现金或者信用卡支付更为常见。而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日本的使用场景,也不丰富,使用者基本都是中国赴日游客。

2017年底,支付宝与4.5万家日本商店签订协议,并与日本三家大型银行集团:三菱日联金融集团、三井住友和瑞穗,将达成手机二维码支付的协议。但是暂时没有获得与日本3大银行(瑞穗、三菱、三井住友)的合作。而且支付宝更多接入的是华人众多的商业圈,主要是满足赴日中国人的支付习惯。

这个现象很简单,原因却很复杂。日本智能手机的全民普及性比中国还高,支付宝这种商业体系也并非技术性创新。手机支付方式在日本以及全球的不流行,恰恰是中国孕育手机支付的传统商业缺失和数字化商业发达环境,二者相割裂而带来的创新。

还有一点,在于日本有着健全的信用卡付款系统。日本成熟的信用服务和完善的征信体系,让他们更习惯于信用卡支付。让日本人拿出手机打开二维码扫码支付,对于传统的日本人来说步骤反而显得繁琐。更有一点原因,日本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非常强,不愿意将个人信息在线登录,也导致了在线支付的C端体量发展缓慢。

如果再加一点原因,日本的线下商业,已经大范围铺设了信用卡支付终端设备。如果需要重新架设在线支付的设备,需要极高的设备成本和线下地推成本,这部分的费用成本远高于中国。

日本零售业启示录:传统有“欣喜”,数字化很“隐忧”

一系列原因,导致相对保守的日本大型企业,不愿在一个烧钱的领域投入大量的资金。以至于日本移动支付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基本处于中国2013年前的早期移动互联网阶段。

注重个人隐私、成熟的信用卡模式、缺乏大公司的资本投入、传统银行不愿拥抱移动支付等这些原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日本手机支付方式没有和零售业相融合。

不要小看手机支付方式,没有实体商业场景的手机支付,零售业的数字化基本从源头就被掐断了。

第三、技术创新迟缓

日本企业在其业务流程里,对于智能科技和新技术的引入流程非常长,往往需要3-6个月。而且签署节点至少在5-10个,需要层层审批和讨论。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