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Gmail诞生记:十年回首
谷歌电邮什么样? 即使是在2003年,也就是该项目启动两年后,Gmail的前端界面仍然很简陋。彼时,另外一位谷歌新招募的员工凯文·福克斯(Kevin Fox)接手了该服务的界面设计工作。(他离开谷歌后,与布克海特和辛格共同参与到FriendFeed的运营中。) 福克斯知道,Gmail需要具备谷歌的风格。但挑战在于,他并不完全理解“谷歌的风格”究竟是什么风格。该公司当时尚未推出太多服务,除了名震天下的搜索引擎外,福克斯所能参考的也只有2002年9月发布的谷歌新闻了。但搜索和新闻都是网站,Gmail却是一款网页应用。 “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产品。”他说,“好在他们给了我很多空间来探索不同的设计方向。”福克斯既参考了网站,又借鉴了桌面应用,但却并没有一味模仿其中的任意一种模式。在经过了3次筛选后,他最终确定了至今仍可以在Gmail中看到的基本设计框架。 把Gmail视作一款应用而不是一个网站,同样拥有重大的技术意义。Hotmail和雅虎电邮都是1990年代中期设计的,使用了原始的HTML语言来编写界面。你在网页上每做一个动作都需要彻底重新加载网页,导致用户体验十分糟糕,完全无法媲美响应迅速的Windows和Mac应用。 而在Gmail中,布克海特绕过了HTML的局限,使用了高度互动的JavaScript脚本。这让该服务的体验更加接近常规软件,而不再仅仅是一连串网页的组合。不久后,这种方法被命名为AJAX,也就是“异步JavaScrip和XML”的缩写。如今,它已经成为了所有网页应用的开发规范。但当Gmail诞生时,没人知道这种方法是否可行。 对JavaScript的大胆使用“同样被多数人视为一个糟糕的想法,”布克海特说,“我们遭遇的一大问题在于,当时的很多浏览器都无法很好地支持这种模式……我们担心这可能令浏览器崩溃,导致人们都不愿使用它。” Gmail使用的JavaScript越多,复杂度就越高。它的主要功能是不再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排列收件箱中的邮件,而是方便用户追踪不同的对话流,所有信息都会按照对话的方式进行组织,重复的文本会被自动删除。福克斯表示,从设计角度来看,“如何让对话变得直观而明确成了最大的挑战。” 另外,Gmail的商业模式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谷歌内部有人建议对该服务收费,但布克海特和其他人却想要尽量扩大普及范围,所以希望免费推出,并通过广告创收。从当时的很多免费电子邮件服务的经验来看,这意味着谷歌要在其中刊登生动的横幅广告,这与谷歌惯用的文本搜索广告模式相悖。 “我们不会在Gmail里拉横幅。”拉考斯基说,“我们从一开始就做出了这样的承诺。”相反,Gmail会根据用户的电子邮件内容自动刊登文本广告。在谷歌早期用于说明这套系统的一个例子中,谷歌在一段提到“海滩男孩”演唱会的对话旁边,展示了两条票务代理公司的广告。 与Gmail的其他组成元素一样,没有人知道这种文本广告商业模式能否奏效。“我记得我们当时都在努力思考每个用户的广告价值。”拉考斯基回忆说,“我们不知道答案。” 广告不只是一个数学问题。例如,其他电子邮件服务已经可以扫描用户的收件箱,以此来过滤垃圾信息和病毒。但将同样的模式应用于广告目的却是一次崭新的尝试。谷歌知道,有一些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邮件被别人阅读而感到毛骨悚然,即使阅读他们邮件的是机器。 “我们在采取行动前经过了慎重思考。”哈里克说,“我们想,这究竟是认识上的隐私侵犯,还是真正的隐私侵犯?我们认为,这只是一个观念问题。” Gmail正式发布 在开发过程中,Gmail多数时候都是一个“臭鼬”项目。就连谷歌内部的员工,多数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项目。“甚至没人能保证它一定会发布——我们认为,它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再正式推出。”福克斯说。 但到2004年,Gmail成功了,几乎所有人都使用它来访问谷歌内部的电子邮件。于是,他们开始选择正式发布的日期,最终定在了4月1日。 这个日期同样经过了慎重思考。从2000年开始,谷歌一直都有在愚人节搞恶作剧的传统。该公司曾经在2004年的一次恶作剧中宣布,他们将为新的月球研发中心招募人员。所以,他们认为在4月1日发布这款产品,肯定会让一些人认为这只是个玩笑。尤其是1GB的空间——按照2004年的标准,这的确令人难以置信。 “谢尔盖是最激动的人。”拉考斯基说,“人们最终会发现,愚人节的疯狂玩笑到了4月2日依然存在。” 整个团队都开始为最后期限做准备,但事实上,Gmail并没有完全准备就绪:谷歌没有为其预留足够的服务器为数以百万的人提供可靠的电子邮件服务,以及每人1GB的容量。“我们发布时陷入了两难。”布克海特回忆说,“我们之所以得不到足够的服务器,是因为人们认为我们无法发布;我们之所以无法发布,则是因为我们得不到服务器。” 最终,Gmail使用了早已被谷歌其他部门抛弃的300台老式的奔腾3电脑。这已经足以让该公司开展有限的测试,他们当时向1000名外部人士提供了Gmail账号,并允许他们每人邀请两位好友。这样一来,便可确保用户数量逐步增长,而不会在一夜之间暴增。 在Gmail的消息于3月31日不胫而走,并在愚人节当天正式宣布后,人们的确如预期般抱有很大的怀疑。“如果你远远领先于时代,甚至让别人感觉是在开玩笑,你就知道自己已经实现了创新。”哈里克说,“记者纷纷打来电话问:‘我们需要确认一下,你们是在开玩笑,还是认真的?’这很有趣。” 等到Gmail的真实性得到确认后,它的注册码很快变得炙手可热。限制发布范围起初只是无奈之举,但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有人都更加渴望注册码。这被誉为科技历史上最成功的营销决策之一,但这却是无意之举。”哈里克说。 Gmail注册码还一度在eBay上被爆炒到150美元甚至更高。Gmail Swap等网站也应运而生,专门撮合拥有邀请权限的人和想要注册Gmail的人达成交易。一时间,使用Hotmail和雅虎电邮变得有些令人难堪,而拥有Gmail邮箱则成了身份的象征。 尽管意外获益,但直到十年后的今天,布克海特仍然对当时的状况抱有一丝惋惜。“如果我们拥有更多资源,Gmail第一年本来可以获得更大的规模。” Gmail的这种邀请机制和测试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甚至在规模十分庞大后依然沿用不变。谷歌不断增加用户的邀请数量,但直到2007年情人节才向所有人开放了这项服务。Gmail的Beta标签则到2009年7月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该公司之所以决定撤下Beta标签,是为了吸引谨慎的商业用户,因为他们不希望使用那些看起来像是尚未完成开发的产品。)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