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明明可以不付费的时候,是哪些因素致使他们主动打赏?
(2)为自己所寻求的帮助提供意义 当别人感知你所寻求的帮助具有社会意义时,更容易激活帮助心理,主动打赏。 典型的就是产品众筹网站上,各种产品的1元支持——付费1元,但是什么都得不到,相当于打赏了。 (3)让别人看到帮助后的效果 你需要让帮助者觉得自己的帮助扮演了重要角色,从而激活更多人的帮助心理。 研究发现,我们更愿意捐款100元帮助一个儿童的买药品,而非捐同样的钱却只在某个大型慈善项目中占据万分之一 ——后者的帮助没有扮演重要角色。 比如维基百科在寻求别人捐款的时候,说:捐50元,相当于为我们努力工作的程序员买杯咖啡。 再比如咪蒙多次在文章中写到,多亏了粉丝的帮助,让自己的公众号做广告转化率特别高(很多人为了咪蒙而专门下载广告主的APP)。这让粉丝们感觉到自己的支持行为真正帮助到了咪蒙,从而不断增加对她的支持。 3、激活感知社会习俗 为什么你在美国给餐厅服务员小费,但是在中国不给? 很简单,因为在美国服务员小费是一种默认的社会习俗,而在中国并不是。 我们见面选择握手,给女士让路,并且不在公共场合大小便,并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有多么道德高尚,而是因为无意识地遵守社会习俗。 犯罪分子同伙见面也握手,并不是因为他们是讲礼貌素质高的好人,而是因为这是社会习俗,潜意识就去遵守了,没想那么多。 所以,刺激打赏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让人更多感觉这是一种应该遵守的社会习俗。 但是当下很多领域的打赏(比如知识分享)并不是社会习俗,怎么办呢? 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利用群体的力量。(李叫兽说过,如果本身动机不够,就用群体力量来凑。)群体力量要考虑“渴望群体”和“拒绝群体”。 渴望群体是指:你现在不属于,但渴望属于的群体。 比如李叫兽说过,为了普及土豆,德国先禁止平民吃土豆,只让贵族吃,贵族是渴望群体,从而刺激大众开始渴望土豆,后来再推广给大众就容易多了。 拒绝群体是指:你现在属于,但实际上想要远离的群体。 比如面对中国的各种落后现状,一些人把中国说成“你国”,这个时候中国人在他们心中就是“拒绝群体”。 好了,回到打赏问题。 如果高端、先进、被知识分子尊重的美国人是“渴望群体”,而普遍缺乏知识付费习惯的中国网民是“拒绝群体”,那你就可以让人感觉:
然后就会有一拨儿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落后的中国网民”这个群体而主动付费。 (当然这里仅仅是举例,除了国家之外,还可以有很多群体划分,比如社会阶层、知识阶层等等) 所以,为了普及某种社会习俗,可以问自己:
注:相关网站建设技巧阅读请移步到建站教程频道。 (编辑:应用网_镇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